一部电影自身所能经历的大喜大悲,通过《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都体现无遗,而这也构成了影片所讲述人生起伏的一曲变奏。通常一部「好」电影不外乎分为两种,一是在当时不失为一部佳作,但随着时间流逝,光芒日益黯淡,二则为历经岁月洗礼,终于显示出永恒的价值。《生活多美好》正属于后者。
▲《生活多美好》剧照
时逢大导演卡普拉从二战战场拍完纪录片回国,会同威廉·惠勒、乔治·史蒂文斯成立了「自由影业」。由于担心久疏影坛被观众遗忘,他决心以拍摄严肃、发人深省的电影来完成「二次创业」,让普通的美国人从战后的虚无情绪中重塑生活的信心与梦想。
《生活多美好》便是自由影业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倒数第二部。面临同样处境的是刚从空军退役重返好莱坞的詹姆斯·史都华,这是他缺席五年后亟待重新证明自己而主演的第一部电影。
▲詹姆斯·斯图尔特
人们扔给卡普拉一堆战争片剧本,这对解甲归田的他来说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卡普拉不这么认为,他在太平洋战场上看够了刀光剑影,血腥杀戮,厌倦任何带有暴力成份的影片,他拿定主意这次要的是一个绝对平和、温暖的故事。
这时,雷电华公司的老板Charles Koerner将头伸进卡普拉的办公室:“嘿!我有个圣诞故事,你要吗?”那就是Philip Van Doren Stern写在一张三页纸的圣诞卡上的小小说《最伟大的礼物》(The Greatest Gift),本来是寄给朋友的,被雷电华发现,买了下来,可雷电华一连找了三个有名的编剧,完整的剧本一写就是三稿,但都不能令人满意。这时候Koerner的老婆出主意了:“我看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把这故事拍出来。”
-谁?
-卡普拉。
▲弗兰克·卡普拉和希区柯克
就这样这个故事到了卡普拉手里,他将前三个剧本扔到字纸篓里,只是保留了其中几场戏,包括小乔治·贝利和高尔先生在药店那场。卡普拉请来有名的夫妻搭档编剧Albert Hackett和Frances Goodrich写第四稿。这第四稿比前三稿强很多,但还是有不足之处,「欢快而感性」,但不够动人,于是卡普拉亲自动手,加了几场戏揉进剧本,才终于得到一个令自己完全满意的本子。
对史都华来说,接演乔治·贝利这样一个角色只需要五分钟的考虑时间,首先他完全信赖卡普拉,他们有过愉快的合作经验,虽然一个人希望自己从来没有出生过这个idea有些古怪,但想到他要从20岁出头的楞头青演到40岁的中年商人,情绪跨度也大,确实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好角色,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接下来卡普拉向以前在哥伦比亚公司的老搭档摄影师Joseph Walker发出邀请,老板Harry Cohn蛮不情愿地答应了,条件是随时可以召回Walker,事实上他真这么做了,所以,后来摄影师一职由Joseph Biroc取代。
影片的拍摄中有许多值得一记的趣事。拍摄的第一天,雷电华的特效部门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在此前的影片中雪景都是靠向天空中喷洒小玉米片来营造,但这种方式的最大弊病是噪音太大,卡普拉提出对话要同期录音,按照老的技术肯定会有严重干扰,于是特效人员首次采用了泡沫灭火剂来造雪,总共使用了6000加仑的灭火剂,麻烦的是这种新雪冲掉了演员身上衣服的颜色,这下群众演员不干了,都提出索赔,没办法,只有把新旧两种方法搭配起来用。
其它神来之笔更是层出不穷。高中舞会一场戏,本来谁都不知道下面有个游泳池,卡普拉临时发现这点,于是灵机一动,加了场落水的戏,令狂欢的气氛达到顶峰。
影片中比利叔叔喝醉了酒离开贝利家,我们仿佛听到他在走道上跘到垃圾桶一类的东西摔倒了,其实这是场工不小心把设备掉到地上,让比利额外摔了一跤。卡普拉很自然地保留了这个小插曲。
根据Joseph Walker后来回忆,乔治·贝利在街上逃窜,警官伯特在身后开枪打他,这时候意外发生了,远处街边的一盏灯突然出故障熄灭了,但看上去就像是警官开枪击灭的一样,这个镜头最终也得以保留。
很多年后卡普拉依然开心的提到现场的临场发挥为影片增色不少,可见他当时陷于一种很亢奋的创作心态中,思路开阔活跃。他还体现出在大牌导演身上少见的平易和谦逊,即便已经做好一切拍摄准备工作,仍愿意随时听取任何人的意见,一旦他开始考虑旁人提出的建议,就不惜立即令拍摄中断,推翻原先的布置一切重来。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令这部独立制作成本攀升至300多万美元,那可是在1946年。
需要成功的卡普拉在当年的圣诞节等来的是票房大败,美国人显然对这部「圣诞电影」无动于衷,在那时的人看来,这不过是一部“过于伤感的情节剧”,讲述小人物的悲喜,在技术上和情感上相比三十年代的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一夜风流》之类并没有什么明显进步。再加上影片插入「守护天使」的幻想元素,被认为格调不高(科幻、魔幻、恐怖电影在那时都属于次等类型)。
战后的美国人需要的或许仅仅是威廉·惠勒《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这样的影片。
▲《黄金时代》剧照
卡普拉就此一蹶不振,虽然不能将他五十年代淡出影坛直接归咎于此片的失败,但毫无疑问的是,二战后的卡普拉一直未能拍出哪怕一部票房能够媲美大萧条时期的电影,大制片厂老板不信任他,他自己的独立制片公司总共就拍了两部片子,另一部自然也是失败。
如果说故事到此为止,历史由五十年代的人写就,那么为卡普拉盖棺论定,他会是一个杰出但不一定伟大的喜剧导演,他的功绩簿上会记下曾在哥伦比亚公司经历的数载辉煌,人们或许会补上一句,说他是风靡一时的怪癖喜剧的开创者,他给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民众带来最大限度的精神抚慰,人们自然也不会忘记《一夜风流》,不会忘记《迪兹先生进城》,不会忘记《浮生若梦》,不会忘记《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和《约翰·多伊》,甚至不会忘记那连续七部的反法西斯宣传片《为何而战》,但似乎也就仅此而已。
▲导演卡普拉
幸而事情的变化总是超出人们预计,二十多年不知不觉地过去,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时候,《生活多美好》突然再次闯入人们的视野,因为恰好在那时它的版权保护期结束,也就是说突然成了公共财产,任何机构都可以免费放映而不需要向尚在世的卡普拉支付一分钱费用。
似乎不是什么好事,起初是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在节日期间放映此片——不过是为了应景,反正不要钱,不料电影就真的火了,接下来所有电视台放了一年又一年,加上录影带等其它传播形式,逐渐使这部影片成为许多家庭在圣诞节除火鸡、圣诞树外必不可少的另一种仪式。
而这时有人干了另一桩蠢事,讲出来可博一笑。曾几何时,开始流行用电脑技术为黑白老电影加工上色,让它变成新的“彩色电影”,以便重新发行音像制品,自然这种对经典的强暴遭到了几乎所有业内人士的反对。
黑白影片独有的明暗影调岂是彩色片所能替代,为其上色之举不过是出于牟利的商业短视行为,所制造的无一例外都是垃圾快餐。既然《生活多美好》七十年代后大受欢迎,自然逃不掉惨遭蹂躏的命运,彩色版的《美妙人生》遭到了当初主创人员的一致抨击和唾弃,卡普拉对此举感到非常愤怒,而史都华觉得彩色版“令人作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二者差别,史都华饰演的乔治·贝利在影片后来面临破产危机,心情抑郁,欲寻短见,此时层次分明的黑白影像有力地表现出他阴沉的脸色,这是对人物内心情绪恰如其分的烘托,而可笑的彩色版中,史都华却始终两颊红润,似乎心情舒畅、容光焕发呢,将影片通过细节精心营造的气氛破坏殆尽。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经过上色的版本反而受到版权保护,这同修复影片旧拷贝的情况类似,于是又有大量电视台掏钱购买这样的彩色版迎合一部分猎奇的观众。
《生活多美好》是从沙子中脱颖而出的金子,观看这样一部影片会令人产生奇异的感受,往往不知到最后该哭还是该笑?我们每个人——只要你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中,都会认识到自己对身边的人原来那么重要,所以美国人一年又一年在平安夜重温《生活多美好》,获得来年再次上路的动力。
相比能鼓舞人一时的《黄金时代》,这才是“显示出永恒价值”的伟大电影。对它的再次发现意味着人们必须重新评价卡普拉,他的电影原来不止是治疗皮外伤的“创可贴”,也具有直指人内心灵魂的力量。
《生活多美好》当然不是一出欢闹的喜剧,尽管它可以让人笑得比《一夜风流》更开怀,卡普拉在喜剧中没有实现的意图,通过没有翅膀的天使克拉伦斯所导演的一出“悲剧”完成了,虽然最终晚了三十年。
美国人一辈子要看这部电影八十遍,已经成了习俗
——关于《生活多美好》
责任编辑:王素 wangsu@wufazhuce.com
本文经授权付费转载自"虹膜"(ID: IrisMagazine)
作者
|
magasa
《虹膜》主编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