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既期待,又有点恐惧。
恐惧什么呢?
除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八卦、攀比等等。
更让人害怕的,是亲人、亲戚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如果这错综复杂的关系,还和钱搅合在一起,那就更是一团乱麻,让人头大。
我们常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但每逢过年,最容易引起亲人之间矛盾的,恰恰就是钱。
这些年,我们村里,每逢过年都会听说一些父母子女之间,因为钱的问题吵翻的。
还有的,年都过不下去,一家人就散了。
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但真要说开去,谁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呢?
这难念的经,又有哪一桩跟钱没关系呢?
1991年,就有一部特别牛的电影,把咱中国人过年最害怕的事,都拍透了。
它就是黄健中执导,赵丽蓉、李保田、六小龄童、葛优、梁天主演的《过年》。
看看这阵容,这戏想不好看都难。
《过年》讲的是东北农村一个家庭过大年的故事。
李保田饰演的老程,在外打了一年工,大年三十才赶回家。
一到家却发现,五个子女,一个都没回来。
只剩下老父和老母(赵丽蓉饰),冷冷清清地过了个年。
大年初一,几个儿女却不约而同地回家拜年了。
但他们的目的,可不只是拜年这么简单。
老两口的这五个子女,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先说大儿子(六小龄童饰)。
他是个典型的耙耳朵,老婆叫他往东,他不敢往西。
去年过年,他老婆在饭桌上和公婆吵了起来,砸坏了一面镜子。
这个软弱的男人,啥话也不敢说。
因为这一架,过去一年,老大一家和父母断了往来。
没有老婆的允许,大儿子都不敢带儿子去看爸妈。
最后,还是大儿媳看到公公回来了,才带着一家人去拜年。
但你以为大儿媳是真心去认错的吗?
她是看准了老头打了一年工,肯定攒了不少钱,想去分一杯羹的。
再说二儿子。
他在北京读研究生,还找了个高干的女儿做女朋友。
按道理说,他本该是最让一家人骄傲的。
这次回家,他给爸妈送了一个按摩座椅,把老两口高兴坏了。
可这按摩座椅还没坐热乎,二儿子的小心思就露馅了。
原来,他想找老爸要1000块钱,跟女朋友一起去南方做社会考察。
要知道在90年代,普通人一年的收入也就小几千。1000块,可不是小数目。
更何况,在父亲看来,啥社会考察,根本就是想去旅游。
更不争气的,是梁天饰演的三儿子。
他明年就要和女朋友结婚了,可连份正经工作都不愿意找。
整天游手好闲,花钱还大手大脚,心安理得地啃老。
本来中国人说,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
但老程家的两个女儿,同样让他操碎了心。
大女儿性格软弱,嫁了个老公(葛优饰)倒是能说会道,还是单位的小干部。
但让人发愁的是,大女儿三番两次地流产,结婚好几年了,还没有孩子。
在思想保守的农村,没能给大女婿家传宗接代,让老程和老伴都觉得很愧疚,抬不起头来。
这大女婿呢,油嘴滑舌,很会讨老人开心。
但背地里,是个搬弄是非的小人,还到处拈花惹草。
这不,看到小舅子(二儿子)带回来的女朋友长得漂亮,他捏住人家的手就不放。
这次回家,大女婿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最近,公司股份制改革了,他想找二老“借”1000块钱,买股票。
最让老父亲心痛的,还是小女儿。
本来她是家里最懂事的,可前几年,她和一个包工头谈恋爱。
父亲害怕政策一变,包工头又得被当作“投机倒把”抓起来,坚决不同意。
但谁知一向听话的小女儿,偷了户口本,和包工头私奔了。
从此之后,老程就没让小女儿进过家门。
现在,小女儿怀孕了,也带着老公回来,想让父母承认他们的婚姻。
你说这五个孩子,真是没一个省心的。
这要凑一起过年,可得多“热闹”啊?
难怪老程开头就说:
妈了个吧的,不回来更消停。
但既然子女都回来了,再怎么样,做父母的,也不会不让子女进门。
咱们中国人过年,最讲究的就是和和气气。
就算平日里矛盾再大的一家人,过年这一天,也要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假装没事发生。
所以,过年对很多人来说,其实是一个化解矛盾的机会。
电影里,在一家人的劝说下,小女儿得到了父亲的谅解。
踏实肯干的女婿大川,也终于得到了老丈人的认可。
就这样,各怀心思的一家人,进了一家门,开始打起了各自的小算盘。
在表面的和谐之下,那可真是暗流涌动。
比如说,最会“作妖”的,就是大儿媳。
看起来,态度老诚恳了,拉着婆婆为去年的“冲动”道歉,还主动帮婆婆洗碗。
但洗着洗着,顺手就摸到婆婆手上的金戒指上来了,还假装聊着天:
妈,你这金镏子真好。现在就流行戴这个。
说着,顺手就想给摘下来。
搞了半天,还是想要从老两口那里揩点油。
赵丽蓉饰演的老母亲也不傻,顺势抽出手来,打起了太极:
是吧?我这戴了四十多年了,都箍到肉里头了。
闹红卫兵那年,说这是四旧,抹肥皂都撸不下来。
看到这里,让人想不笑都难。
这一幕,对我们很多人来说,真是太熟悉了。
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里,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许多家庭,只要老两口有点钱,兄弟姐妹之间,看上去和和气气,但心里想的,都是怎么从老两口身上多捞一点。
还常常因为“分配不均”,兄弟姐妹之间反目成仇,甚至和父母都断了关系。
真是让人感慨,过去没钱的时候,大家同甘共苦,日子也还过得去。
怎么有了一点钱之后,矛盾反而更多了呢?
这到底是钱的问题,还是我们人出了问题呢?
电影里,几个子女之间,都看破了大儿媳的套路,想方设法想把她支开。
但大儿媳铁定了心,非从婆婆这捞到金戒指不可。
最后,还是小女儿贴心,让老公大川,去买了一颗金戒指送大嫂。
这才让大儿媳喜笑颜开,化解了危机。
但真正热闹的,还是团年饭。
这一家人坐一起吃饭,那可真是:
戏精不多,全在这桌。
刚开始,气氛还是祥和热闹的。
小孙子挨个给大家拜年,大家慷慨地给他压岁钱,送新年礼物。
这气氛,就和我们小时候过年一样喜庆。
这些年,大家常说年味变淡了,过年没小时候好玩了。
要我说呀,不是过年不好玩了,而是我们都长大了。
其实,一直以来,咱中国可能都有两个“年”:
一个是小孩过的年,一个是大人过的年。
小孩子过年,有红包,有礼物,有好吃的,好玩的。
还有对自己好的叔叔、伯伯、姑姑、阿姨。
不管怎样,小孩都是所有家庭最大的“共识”。
大人们不管如何别扭,对小孩,都还疼爱有加。
但大人们之间,在表面的和气下,可真是暗地里都较着劲了。
这些东西,小孩子哪懂呢?
如今长大了,大人之间的“腥风血雨”,我们就得面对了。
电影里,小孙子不小心喝了两口酒,睡着了。
大人们之间的“战争”也开始了。
先是小儿子表态,他说结婚以后,和爸妈不分家。照顾爸妈的担子,就交给他们了。
意思也就是,以后要继续啃老了。谁照顾谁,还不一定呢。
话没说完,小儿子就拿出了一个募捐箱。
说是模仿亚运会,请大家一起“支持”他的婚事。
这样舔着脸,明摆着要钱,他倒没有丝毫不好意思。
但大家都不接茬。
接着,二儿子说话了:
我就要毕业,自食其力了,所以向爸“暂借”1000块钱。
要钱不成,改成“暂借”了。
老爸说:我没钱。
小儿子借着酒劲,硬要了起来:
谁不知道你攒了钱?
两个儿子要钱都没成,说着说着,吵了起来。
老二奚落弟弟:
男子汉大丈夫,先成家再立业,你连份工作都不想找,结婚还想向爸爸要钱。
小儿子也怼起了哥哥:要不是你读大学花光了老爸的钱,我也不至于这么惨。你把大学命还我。
吵着吵着,眼看就要摔杯子,动手了。
老头子看不下去了,说要去炒盘菜。
说着,端了个盘子,把自己一年攒的8000块钱都摆上,放在了桌子正中央。
看着桌上白花花的几沓钱,这下大家都呆了。
老父亲说:
都愣着干什么?不都等着这道菜吗?
这一幕,是整部电影最有冲击力的一幕。
它把我们很多中国家庭最后的体面都撕破了。
很多家庭不就是这样吗?
表面上和和气气,背地里,其实惦记着的,就是老人那点钱。
老头子撕破了这层窗户纸,才显出了大家的难堪、不体面。
《过年》1991年上映,在豆瓣评分8.8分。
很多人都说,这可能是“关于中国人过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在这个电影里,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不愿意承认,但又最真实的中国家庭。
表面的和平下面,是一地的鸡零狗碎。
电影里,这一家人的矛盾还不止于此。
这边,两个儿子吵到一半,那边,又有人来找大女婿了。
原来,他背着老婆勾搭别的小姑娘,趁着过年,还给对方送年货去了。
对方母亲知道后,找上门来了。
大女儿气不过,这才告诉母亲,原来,丈夫一直在外面勾三搭四。
她也根本不是流产,而是丈夫不想要孩子,所以三番五次,逼着她去堕胎。
更可恶的是,这老色胚,平日里,还性骚扰自己的弟媳(小儿子的女朋友)。
这下,小儿子火气上来了,和姐夫在雪地里打了起来。
另一边,听了大女婿怎么欺负妹妹,大儿子也受了刺激。
压抑了多年的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人啊,要是太老实了,就容易受伤害。
他埋头喝酒,还借着酒劲,扇了老婆一个耳光。
他强势的老婆可不干了,掀桌子,摔盘子,把家里砸了个稀巴烂。
就这样,好好一个年,过成了一地鸡毛。
《过年》这电影,很多人看了可能都要做噩梦。
因为谁都能从中看出一点,自己家庭的影子。
过去三四十年来,咱们国家的经济突飞猛进。
钱在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也让很多人的心态、价值观都起了变化。
很多人以为,有钱就能过上体面的日子。
但没想过,为了钱,啥也不顾的样子,是多么不体面。
一个家庭内部是如此,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问题不是出在有钱没钱,而是出在,我们如何看待金钱。
如果金钱的地位,凌驾于所有道德、情感之上,那么原来支撑我们组成家庭,组成社会共同体的价值体系,自然就要崩塌。
但愿我们的年不要过成电影中这样。
但愿所有的团聚,都是因为彼此的情感,而不掺合着复杂的利益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