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网上看到葛优葛大爷最新一部喜剧电影《断片儿》的预告片,有两个原因促使我来谈一下这部电影。
第一个原因是,葛大爷的发型太奇特了……你在葛大爷出演的所有影视剧里,恐怕都从来没见过这种发型。
为什么葛优的发型这么重要呢?因为这和他在片中扮演的角色性格,乃至影片类型,都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对绝大多数演员来说,角色采用什么发型应该严格按照剧本来,但葛优是个特例。
葛优本人有几种相对固定的发型,广大观众极为熟悉,那构成我们对他这个人的基本印象,这种印象又极大地影响了他扮演的绝大部分角色,所以葛优的发型就不同于一般演员的发型,它是特殊的符号和形象。这么重要的事好像一直被人忽略,所以下面打算来分析下。
这部《断片儿》里,葛优的头发是不太明显的偏分带刘海,这首先是一个葛优从未梳过的发型,而且发色灰白,这在葛优过去的电影里,也极少见。我们的印象中如果葛优有头发,就总是一头黑发,给人不显老的感觉,所以这种新的发型肯定代表着某种新的人物性格,这毫无疑问。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把葛优在过去作品中的发型梳理一遍,因此我研究了大约四、五十部葛优出演的影视剧,剔除掉一些不重要的,还比如《秦颂》《夜宴》《赵氏孤儿》这样的古装片,把剩下的作品中葛优的发型分成五个类别,这样人物性格和发型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类发型,是半秃的「地中海」,这是葛优早年在影视剧里最常见的发型。从医学上来说,这是男性多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地中海」发型是葛大爷前半生的自然发型,应该来自遗传,我们尊敬的葛存壮老师在中年阶段的发型也差不多。
所以葛优演员生涯前半期的人物形象,一般是围绕着「地中海」发型做文章。
细究起来,虽然都是「地中海」,但葛优在演不同人物时梳法也会有不同。
下面是《活着》里的福贵,因为这部电影时代跨度太长,人物年龄状态变化太大,其实发型变化也较复杂,但我们可以看到,年龄较长的福贵留着很短的「地中海」发型。
在《活着》这部电影里,葛优的「小我」几乎是不存在的,他完全融入在角色中,所以这个发型状态,就是福贵理所应当的状态。
但在葛优前期的其他「地中海」发型的作品中,情况就不同了。
我发现,如果是演普通的老百姓,葛优的发型就总是保持着一种自然的蓬松状态,略乱,但也不太乱,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头发稀疏的普通中年男子,那就是他们平时的正常模样,我们并不会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他的头发上。
比如《顽主》里的杨重:
还比如《编辑部的故事》里的冬宝:
还比如《大撒把》里的顾颜:
还有稍晚几年的《没完没了》里的韩冬:
《没完没了》是1999年的电影,当时葛优已经进入光头贺岁的时代,但为什么又梳回「地中海」发型呢?后面再解释。
以上都是演普通人,好人,葛优的发型也呈现出较自然的生活状态。
但如果是演坏人、奸人,或负面角色,葛优的发型就梳得不一样了。
关于这一点,可能很多年轻观众不知道,葛优最早演重要配角的戏,都是反派。
比如《黄河谣》里的土匪黑骨头:
因为角色是土匪,自然要飞扬跋扈,葛优只留了耳后稀疏的一圈头发,直向天冲,加上墨镜,大金牙,悍匪形象不需要多余的交代。
张艺谋执导的《代号美洲豹》里,葛优演绑匪头目,这个角色的头发很薄,他有个动作是下意识地用手梳头。
下一个例子,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李梅亭,也被葛优视为自己第一个代表性角色。李梅亭是钱钟书笔下《围城》里的猥琐知识分子,自从葛优演了这个角色后,我读小说时他的样子就再也赶不走了。
怎么来表现李梅亭的猥琐呢?那副墨镜固然不可或缺,脑门上那一绺将掉未掉,风中飘扬的稀疏头发也有大功啊。
再一个例子,就是《我爱我家》中的懒汉加骗子纪春生了。今天的大网红,头发像几个月没洗似的,中间秃,但四周长,而且乱,胡子也没刮干净,眼神涣散中透着狡猾,这和二混子形象高度吻合。
以上是第一类「地中海」发型,在葛优前期作品中占据主体。
葛优的第二类发型,不再谢顶,而是发际线非常靠后的背头,这种发型在葛优的表演史上例子很少,但都指向相对固定的人物类型,因此需要单独归为一类。
第一次是在《霸王别姬》里演袁四爷:
第二次是《天下无贼》里演黎叔:
共同点是发量少,薄薄一层,都抹了发油,油光水滑,一丝不乱。
(并非)巧合的是,这两个人物都戴金丝眼镜,穿挺括的西装。
是的,因为袁四爷和黎叔都是有头有脸,道貌岸然的大人物,这种发型和穿着打扮,是脸谱化的奸人模样。同时,袁四爷和黎叔在某些领域又都是深藏不露的高手,背头是我们对这类高人的共同想象,大概是受《赌神》里周润发的影响。
下面是第三类,也就是普通人的正常发型,且完全没有谢顶迹象。这一类的例子不太多,因为葛优演「普通人」不多,他演的经常是不普通的「普通人」。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葛优在这部影片中扮演的老二谈不上有什么特殊的发型。他就像我们身边大多数平凡、邋遢、不修边幅的中年下岗工人差不多,任由头发自然生长,长得受不了才去修一下。
《大腕》里结尾时葛优扮演的尤优进了精神病院后,也是这种发型。
在《大腕》中葛优有前后对比的两种发型,后面再谈。在同一部电影里换发型并不寻常,冯小刚这么决定当然有特定的理由。
再就是《手机》里葛优演的著名主持人严守一。
严守一梳的是社会上成功人士应该梳的发型,三七分,不长不短,风格偏休闲,这和他主持人的身份有关,也符合严守一的性格。他就是一个有弱点的普通人,因此影片不需要用发型来提示某种过度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不忠也不奸,犯了错我们不会同情他,但也不痛恨他。
下面是第四类,也是今天的观众最最熟悉的葛优——光头,在他的后期电影中是默认的发型,除非有明确的理由,光头就是不会变的标识。
因为我们一看到光头葛优,都会把它和强烈的喜剧性联系起来,喜剧片也会借助这种根深蒂固的联想。
这种印象开始于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中的姚远。
如果说光头葛优有什么最突出的个性,我想还是「贫」,温柔的、善良的、无伤大雅的贫。他之前留头发时在电影里也贫过,但只有变成光头之后的贫,才进入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天人合一状态。这听起来有点玄学,但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还有《不见不散》的刘元:
前面说到《没完没了》,这是冯小刚的第三部贺岁电影,之前两部葛优都以光头形象示人,为什么到这部又留头发了呢?
因为在这部电影里葛优的角色韩冬是一个老实巴交,胆小怕事的出租车司机,留光头就不太合适了,为了和贫的银幕形象区分开,他又回到了更普通的「地中海」发型。
光头的下一个例子,是《大腕》中前面部分的尤优,其实这不是光头,比光头要多一点发茬,再留一圈胡子,小眼镜一戴,有点像现在的管虎导演,透着干练和精明。
之后葛优和冯小刚合作的喜剧,都是经典的光头。
比如《非诚勿扰》:
还比如《私人订制》:
演姜文的《一步之遥》里的项飞田,也是光头:
葛优保持光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因为这些电影需要借助观众对葛优光头喜剧感的深刻印象,来召唤我们条件反射般的记忆。
最后是第五类,也是很罕见的例子,一头乱发的马邦德,出自《让子弹飞》。
这种发型出现在民国初年有一定的事实合理性,效果就是一看就想笑嘛,因为它和我们熟悉的葛优差太远了。
而且对比周润发(黄四郎)油亮的大背头所暗示的老谋深算,姜文(张麻子)板寸透出的强悍干练,长发葛优(当然胡子也很重要)的狼狈、鸡贼、滑头,哪怕一句话不说,也明白无误告诉观众了。
对于喜剧来说,人物造型是可以适度夸张的,不怕脸谱化,这能让观众第一眼就建立起人物分工的印象。
葛大爷在五十部电影中的发型
——关于《断片儿》
责任编辑:朱洪 zhuhong@wufazhuce.com
作者
|
危险冬瓜
影评人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