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斜在宿舍床头看余华的同名小说,看到最后,莫名其妙的,泪水奔涌而出。在我有生以来并不丰富的阅读经历中,类似这样毫无顾忌、眼泪决堤的阅读体验仅此一次。
后来我曾反复想起那个夜晚,小说的细节已经模糊,但苦难与悲凉的底色却像一道浅浅的疤痕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至于张艺谋这部最好的作品,我曾反复看过多次,除了第一次的惊艳,之后每次打开这部电影时我都在想:情节都滚瓜烂熟了,这次可能真的看不下去了吧?但结果是每次我都会不知不觉一如既往沉浸其中,直到影片结束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大概是因为电影中的苦难太过深沉。
《活着》讲述的是人如何面对至亲的离别、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电影与小说的区别在于,小说中,福贵所有的亲人都死于非命,只留下他孑然一人终日与牛相伴,寓言意味强烈。
电影的结尾更加人性化而且温情,福贵和家珍带着女婿万二喜、外孙馒头去给儿子有庆和女儿凤霞上坟。
回到家里,一家人开始吃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电影就在这充满暖意的家常画面中结束。导演大概是想以这样一个结局告诉我们,时间会抚平一切苦难的伤口,不管我们遭遇了怎样的生离死别,生活总要继续。
大概我们这个民族就是一个有苦难基因的民族吧!从葛优扮演的福贵和巩俐扮演的家珍身上,我仿佛能看到自己的父辈们。他们善良以至软懦、从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他们艰苦劳作、为的不过是一顿饱饭,他们逆来顺受、如履薄冰,只希望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可惜,他们对人生仅有的这一点“奢望”却常常事与愿违。
福贵一家的故事其实是我们国家千千万万个家庭家族史的缩影,他们经历了苦难,他们活了下来,仅此而已,在他们的人生中,不存在绝望,也不存在太多的色彩,活着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想起我那位素未谋面的大姨,大姨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六个妹妹,大姨每天帮姥姥操持家务、下地干活,却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姨因为操劳过度死于胃病。停灵时,大姨第一次穿上了新棉衣,可入殓前,姥姥还是狠狠心把棉衣脱了下来,仍旧换上她生前的旧衣服。
没办法,家里实在太穷了,新棉衣还要留给妹妹们穿。因为此事,姥姥悔恨终生,临终前都在念叨,那孩子跟我受了一辈子罪,临走连件新衣裳都没穿上,我现在可怎么去见她啊?
还有我的奶奶,奶奶1921年生于曲阜姚村镇。8岁那年,奶奶跟着舅姥爷赶集逛庙会,被自己的亲舅姥爷卖给了人贩子,人贩子把奶奶带到我的老家,转卖给地主做养女丫鬟。
在地主家学会认字后,奶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写信,然而却没有任何回音。在那个年代,丢失一个孩子对一户子女众多且穷困的人家与其说会带来灭顶之灾的悲痛,不如说是一种解脱。直到晚年,奶奶才找回了曾经的亲人。
如果你对自己的家族史感兴趣,我相信每个家庭都有类似的故事,那些福贵和家珍、以及有庆和凤霞,就在我们父辈的记忆里,离我们并不遥远。
除了苦难,电影还讲述了世事和人命运的无常。年少的福贵嗜赌如命,全部家产输给皮影班主龙二后,龙二成了地主,皮影道具传给了福贵,福贵开始靠皮影手艺养家糊口,两人的身份就此对调。
富贵日子没过几天,龙二就在建国后的政治运动中被当做反革命枪毙镇压,替福贵送了性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命运之吊诡,令人唏嘘。
苦难常常是命运无常结下的果,除了命运的无常,荒诞的时代也在不遗余力推波助澜。凤霞不幸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牺牲品。这个苦命的女孩,因为哑巴从小饱受欺凌,嫁给工人万二喜、初为人妇是她一生最好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凤霞在医院难产,医院里只有手忙脚乱的护士,孩子生下了,凤霞却大出血。虽然早有准备、从牛棚里找来了被打倒的老医生,可老医生却因为饥饿连吃七个馒头被撑得不省人事……
令人庆幸的是,尽管被人生的苦难和无常所包围,人性中的纯良却没有被泯灭,电影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彩。
家珍身上集结了中国女性的一切美德,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对丈夫福贵不离不弃。在春生撞死儿子有庆后,家珍痛不欲生,尽管知道春生并非有意,却从此对春生心怀芥蒂。
后来,春生在文革中遭迫害意欲轻生,自杀前,他找到福贵希望得到福贵一家的原谅,家珍厉声警告他:春生,你记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这一句话的分量,大概只有春生能感受到。
此时的家珍对春生早已没有怨恨,而只剩下对一个落难者的同情。她希望春生鼓足勇气、熬过难关,只要熬过去,日子就能继续过下去。
与小说相比,电影加入了皮影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皮影贯穿全片,因而故事更加鲜活。影片开始,福贵赌输后嫌皮影唱的难听,于是亲自亮嗓,就此确立了他纨绔子弟的形象。
输掉家产后,皮影成了福贵谋生的手段,即使被抓壮丁后也没有放弃,他给国军唱戏,给解放军唱戏,给大炼钢铁的群众唱戏。
唱皮影是老实木讷的福贵与环境进行交流、达成和解的唯一方式。影片最温馨的一幕也是围绕皮影展开,福贵错怪了儿子有庆,调皮的有庆给爸爸献上一碗加了辣子的酸醋,福贵将酸醋一口喷到皮影幕布上,引来全场哄笑。
有庆死后,在镇长劝说下,福贵让凤霞烧掉了皮影,一同烧掉的,还有福贵生活里那仅有的一抹亮色。
电影结尾,福贵把给外孙馒头买的小鸡放到了装皮影的箱子里,像当年告诉有庆一样,福贵告诉馒头: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变成牛。馒头问,牛长大了呢?
家珍说,牛长大了,你也就长大了。有庆没有长大,馒头一定会好好活下去,会看着“鸡变成牛”。等馒头长大,兴许我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
等到了那时候,大概我们就能不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一切美好事物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