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专题|有些电影,跟梦一样

——关于《上影节推荐片单》

文/一君

【日本电影】

《东京物语》

这次电影节带来了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和《早安》两部作品。小津非常擅长描绘家庭、子女、父母间微妙细腻的生活常态。他的镜头充满日式的美学意味,远中近景层次细密,画面如蒙禅意。剧情通常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在平淡故事的表面下涌动着人生哲学。

《东京物语》是小津在五十年代拍摄的一部家庭片,讲述了两位老人来东京看望家中几个孩子所发生的事,然而几个成家立业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事要做,父母亲似乎成了他们无法避免的麻烦。同时两个老人,也为麻烦子女而感到尴尬……子女和父母间的牵绊,那些无可避免的失望,难以为继的无何奈何,都缓缓流于片中。另一部《早安》则描绘了平凡百姓,邻里之间的家常里短,把孩子和大人的世界融合在一起,趣味性比较高。

《东京物语》中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儿女们未必不爱自己的父母,他们相信自己是爱的,却在日常生活的淘洗中渐次失去了那份感情,爱与尊敬只剩下一个自以为是的幻影。”是啊,东京那么大,如果走失了,就再也见不到了。

小津的作品带着东方式的隐忍,在这种隐忍下,这些人间悲喜,生活无可挽回的失望常常以一种近乎残忍的形式铺陈出来。

《寅次郎的故事》

很难想象有一个系列电影拍了48部,耗时28年。

山田洋次从1966年拍到1994年,连片中的主角都基本没有改变过。寅次郎是个混小子,从初中就辍了学,15岁便离开了故乡。这和他的家庭自然也有着一部分关联,他是父亲与一个舞女的私生子,母亲生下他后便离开了,父亲又放浪形骸,他从小就被叔叔婶婶收养。于是寅次郎开始了四处漂泊流浪的日子。

在这些日子里,他终年穷困潦倒,勉强度日,甚至常常在火车站的凳子上过夜。同时他又不停地爱上各种美丽的女人,他的爱坦诚、赤裸、无私、疯癫,最后却皆以失败告终。而正是这个一无是处的浪子,却激起了人们心中对纯真的向往。这种如孩童般的天真和执着,自始至终不被改变的对梦想的追求和渴望,让平凡世界的人们为之动容。他就是一首向垃圾堆而唱的颂歌。

《新世纪福音战士》

这次非常出乎意料又令人激动的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出现,即使排片量不小也早就被一抢而空。这是一部非典型意义上的英雄打怪兽,不同于以往的同类型片。首先在剧情上它非常晦涩,涉及到了很多宗教,心理学的元素。其次它的战斗场景和设定即使放在今天,也几乎无法找出与它相同风格,相同等级的作品。

男主角是在日漫中数一数二的窝囊角色。这样的主角,使得整部剧呈现出一种压抑的状态,某种程度上正好反映了那个时代御宅们的心理特征。

影片的另一个特点则是在战斗画面上。不同于其他奥特曼打怪兽似的全年龄向处理,无论是主角方的福音战士Eva,还是敌方的使徒,都是有血有肉有内脏的。这种设计使得战斗场面有着大量的出血效果,狂野异常,像是猛兽互搏一般野性而美丽。在此基础上,本片的女主角也具有前瞻性:一号女主绫波丽作为一个人造人,无口无心无表情,称得上是最著名的三无角色。二号女主明日香,被称为是傲娇系角色鼻祖,看似自信的外表下隐藏着非常脆弱的内心。种种元素组合在一起,使得新世纪福音战士,、在90年代末,成为了御宅族的圣杯。

《新世纪福音战士》的设定复杂完整,却极少在动画中介绍给观众,这样的留白处理方式,再加上各种神学,心理学的元素,使得它的内核非常丰满,也让很多人因此去挖掘各种系列,拼凑出自己的理解和故事。

这次的剧场版,剧情承接在tv版的剧情之后,作为整个系列的结尾,虽然仍然没有解释清楚剧情和背景,却有着即使放眼整个系列也难有匹敌的血腥战斗,和耐人寻味的经典片段。由此,它在本次电影节中所占的一隅也是意义非凡的。

《一首小夜曲》

一部令人期待的新片,取自于伊坂幸太郎的同名小说《一首小夜曲》,全篇由六个故事组成,采用了伊坂式网状结构,每个故事之间都有些许的关于情节和人物的关联。

原作的第一章名为《一首小小的》,以27岁的公司后辈职员佐藤晚上发问卷的故事开始,牵引出了一众人物,让所有的小事在最后交织成一束。不但有关邂逅,也探讨了贯穿其中日复一日的夫妻关系。这串关于我们生活日常的素写被导演今泉力哉搬上了荧幕,将在今年的6月18日于上海首映,而编剧正是原著的作者伊坂。

让人非常期待的是本次的演员阵容,男主角由三浦春马饰演,这个在17岁凭借《恋空》掳获了万千少女之心的男孩,在里面饰演小职员佐藤。女主之一的织田美绪由恒松佑里饰演,还有日杂迷们心中人气极高的森绘梨佳等当红小生。

关于邂逅这件事,在书里是这么写的:“当时你并不清楚那是什么,觉得只是风声,后来你才明白过来,啊,这么说来,那就是最初的邂逅啊。邂逅不会在当下就被你察觉,而是等之后回想起来时才能明白”。

【美国剧情片/西部片】

《关山飞渡》

1939年的经典黑白西部片,主要情节取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说“羊脂球”,但影片改编得很成功,片里各色人物性格特征很鲜明。电影描绘了素不相识的九个人同乘一辆马车,有妓女、酒鬼、孕妇、商人、越狱的逃犯……马车在荒原行驶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危险,片里各色人物性格特征都被塑造得很鲜明,打斗场景也十分炫目。《关山飞渡》对环境的利用及对人物的刻画,开辟了新的大制作西部片风格。

《碧血烟花》

适合在荧幕上观看的轻松西部喜剧爱情片,以几个当地治安官之间的矛盾和权利相争为起。整部剧以歌唱和打斗为主,女主角黛德丽美艳绝伦,男主角的牛仔装扮让女孩们惊叫连连,颜控者剧场轻松好磕的一部西部片。

《午夜牛郎》

这部片名为《midnight cowboy》的老片描述了两个底层男孩在光鲜城市相依相偎的故事。乔伊的脸上总是带着一副年轻牛仔的莽撞和天真,这副天真使他变得滑稽,在纽约城不断受骗,又叫荧幕外的观众倍感怜惜。他把一个穷困,嬉皮笑脸的牛仔演得叫人欢喜。

里佐是现实、机敏的,他从一开始就发现了乔伊的天真,骗了他钱,把他卖给同性恋皮条客。他大概也比乔伊更天真一些,才会在看他落魄之极,无家可归时又发善心把他领回家。两人的嬉皮、怒骂、冲突,是一场纯真之人在欲望都市匍匐前进的挽歌。在纸醉金迷的纽约城,他们永远只能是那底层的小人物,衣食无着,里佐也没有钱买药治病。而里佐心中心心念念的美国梦不过是他的家乡,迈阿密丰沛的阳光。

两个在大城市奔波的年轻人,生活的悲哀和互相依存的友谊,相信可以让荧幕前的很多异乡人感到触动。

《月球》

邓肯·琼斯在十年前拍摄的悬疑片。片子最大的亮点在于山姆·洛克威尔的“独角戏”表演,连片中机器人的配音都是由他完成,可以说整部片子的极大部分都来自于这一个人。

剧情讲述了月球公司职员山姆快到了可以回到地球和家人团聚的日子,却在最后几天执行日常任务时遭遇到了不寻常的事件,剧情在诡异的氛围中慢慢展开。作为悬疑片,它的设定也是比较抓人的,整部剧的氛围则呈现了孤寂的质感,人在宇宙间的孤独被慢慢放大,David Bowie 有首歌名为space oddity,十分切合这个氛围,就像歌词中模拟地面控制台向上校讲话所唱的:This is a grand control to Major Tom……

悬疑加科幻的元素相信可以让很多科幻迷和太空迷一饱眼福。

【大师经典】

《扒手》

该片导演罗伯特·布列松原是一名画家,上世纪20年代后转入电影界。他深受颓废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想浪潮的影响,电影多以哲学、宗教为主题,他喜欢改变一些有名的文学作品,还喜欢启用非职业演员。

布列松是个孤傲的导演,他的作品也多以探讨精神世界的孤独和超越为主。整体风格多是诗意与写实的。因曾为画家,他在做导演的过程中尝试着用电影把音乐和绘画相结合。

《扒手》的剧情讲述了坚信虚无主义哲学,无所事事的米歇尔在赛马场目睹一位小偷用流畅优雅的手法进行盗窃后,被这种精彩的行为艺术给吸引了。他认为优美的盗窃如指尖芭蕾。同时,女孩珍妮的出现又让他想要停止这种犯罪行为。在虚无主义的行为艺术和爱情的坦诚之间,米歇尔挣扎着不知如何从这场艺术中抽身而去……

这部片子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爱与罚》做了全新的阐述,刻意消灭了叙事高潮,剧中人物神态、动作、表情都十分细腻,又留有大量静态画面,以此表现人物的无意识行动。

《雾中风景》

安哲的几部作品也在本次电影节中接连上映,分别是《养蜂人》《雾中风景》《永恒和一日》等,这部《雾中风景》画面色彩极美,镜头带着强烈的油画质感。

它讲述一个发生在80年代末,女孩乌拉和弟弟的寻父故事。尽管他们了解到这不过是这个男人的私生子,还是踏上了这场风雨艰难的旅程,然而旅程中最难的却不是自然环境,而是人情的残酷与无情。这次上映的还有一部《时光之尘》,是安哲希腊三部曲中的一部,安哲非常擅长把历史的纵深与沉重融化在悲情的诗意当中。生命在他的镜头中如鸿毛般轻,又沉重到叫人窒息。那些有限的时间,在他的镜头下最终被无限拉长,成为电影史上的永恒。

《爱的激流》

卡萨维茨的一部轻喜剧,描述了作家哈蒙和他的妹妹莎拉生命中的几天。

电影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哈蒙的家里发生的,他的生活极其颓废,靠酒、烟、以及一段段和女人的短期关系度日;他把自己12岁的儿子扔在酒店的旅馆里,甚至还教他学喝酒。

他的妹妹莎拉的婚姻家庭生活也很不美满,女儿想要和丈夫一起生活。有意思的是,结尾处哈蒙“打破第四面墙”,走到银幕前给观众说再见,也和自己的生命告别。

“我唯一感兴趣的是爱,以及对爱的需求。”约翰•卡萨维茨曾这样说,他的电影总是在反复在论述着关于爱的付出与索取。这场孤独的狂欢中,人们不断寻求着爱,而爱是一条永不停歇的河流。他的另两部片子《面孔》,《影子》也将在本次电影节上映。

《野梨树》

锡兰擅于描写故乡,他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高度文学性的拍摄。刚开始有些沉闷,而后,铺陈的基调被柔顺地拉长,连贯到哑口。持续行进的叙述里,安纳托利亚的乡愁与虚无从道路尽头的烟雾,草皮和泥土间汩汩流尽。

他把人物对外界的迷茫、疏离,与世界的格格不入都抓得相当好。小镇青年自以为是,令人讨厌的懊丧嘴脸,与故乡,家庭,人群的疏远,对社会,宗教信仰的质疑。父子的疏离与对弈处理得克制,深入。他的整个镜头都是诗化的,结局更带着哲思。这个世界上有的电影是讨人喜欢,看了痛快的。但也总要有些电影是灰蒙蒙的,讲不清忘不掉,粘稠地从胃里流过。

《假面》

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一部佳片,演员又是他的老搭档丽芙·乌曼。他精通于刻画人物之间最细腻的罅隙,当世都难以再找出第二个可以超越他的人。看伯格曼的影片,对导演和观众的要求是双向的,观影人需要拥有一定的鉴赏力和耐心。

他的好作品数之不尽,可以追溯到早前的《乡愁》《呼喊与细语》《野草莓》等。我认为人在太年轻的时候无法深入地理解伯格曼,这是生活,艺术多方面的积淀,包含了美学,哲学方面多层次的递进。

这部《假面》讲述了舞台剧女演员伊丽莎白在一次演出中忘了台词,之后长达数月她拒绝说话,被送进精神病医院的故事。医院安排护士阿尔玛带伊丽莎白去一所海滨别墅疗养治病。尽管阿尔玛不断与她说话,伊丽莎白却始终沉默。阿尔玛为了让她开口,甚至讲起自己与未婚夫之间的私事。而当阿尔玛有一日偷看了伊丽莎白写给医生的信时,才发现,她虽然不开口,却一直在信里谈论自己,阿尔玛非常愤怒。

然而,伊丽莎白却依然沉默到底,这使得阿尔玛在狂怒中几乎将她杀死。直到受惊的伊丽莎白惊恐地呼喊出“不!”,这让阿尔玛以为自己治好了她的病。可是伊丽莎白再次拒绝发出声音,她让阿尔玛成为自己的替身,与自己的丈夫做爱,照顾自己的孩子。阿尔玛在与伊丽莎白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自我的身份,悄然变成伊丽莎白的另一半。有人说,这两人的关系可看作是所有关系的一个总结和缩影,具有强烈的普世性。而痛苦是人生的本质。

就像伯格曼说的:“我的电影从来无意写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

责任编辑:都禹桥 duyuqiao@wufazhuce.com

作者


一君
一君  @Rosey_Potati
半驯之马。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