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魔鬼,只有一步之遥

——关于《危情十日》

文/不辣

人人都有爱的资格,观众因为角色爱上一个演员,听众因为声音爱上一个主播,读者因为小说爱上一个作者。这种爱的投射,是疏离现世所得到的灵魂满足和自我激励,虽是幻觉,却能给人前进的动力和继续生活的勇气。

但是没人能想象,当这样的爱因为爱得极致而变得畸形时,会是怎样的一场噩梦?

改编自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电影《危情十日》以一个小说家和他的头号书迷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关于囚禁、谋杀和逃离的惊悚故事。

保罗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他写的《米瑟莉》系列小说深受读者欢迎。当他写完最新一部《米瑟莉》驱车回家时,遇上了可怕的暴风雪。车子发生侧翻事故,保罗双腿严重受伤,幸好被独居在附近山顶的护士安妮及时救出。作为保罗的头号书迷,安妮把他带回家悉心照顾,保罗的伤势才日渐好转。

在我们看来,书迷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作者同处一个空间,可以近距离地接触才华横溢的偶像,是何等的荣幸,又是多么的美好。

只是,眼睛看到的美好,都是真的吗?

在安妮眼中,保罗是完美的小说家。她折服于保罗的才华,她感谢保罗创造了“米瑟莉”这个她最爱的小说人物。

对于保罗的到来,安妮欣喜不已。原来她只能站在远处欣赏保罗,现在却能和他面对面交流,表达自己对于小说的观点和情感,这是一件她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而在保罗看来,安妮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给了他死里逃生的机会和体贴的照顾。对安妮,保罗充满了感激。

电影的前三分之一,描述了一个和谐且完美的相遇。可是别忘了,“惊悚”“恐怖”才是这部影片的标签。前面铺垫得越美好,只能说明后面的故事越可怕。皑皑白雪只是美丽的伪装,破烂不堪的废墟才是伪装背后的真实。

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保罗允许安妮成为他最新一部《米瑟莉》的第一个读者。作为影片的催化剂,这一情节设置像是一把冷峻的手术刀,不疾不徐地划开保罗和安妮的关系,展现了他们真实的模样。此刻的保罗并不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是个魔鬼,也更没有想到“头号书迷”会把自己逼成一个魔鬼。

小说女主角“米瑟莉”是安妮的最爱,因为她有着不幸的童年,遭受命运的创伤,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在她的生命里,只有“米瑟莉”能给她带来快乐。可以说,因为“米瑟莉”的存在,才有了安妮的存在。

因此,在安妮的眼里,“米瑟莉”必须是个绝对完美,不可能说脏话,且一直活下来的人。随着安妮看书的进度,两个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安妮受小说的影响,开始变得喜怒无常,突然的震怒和大叫让保罗隐隐觉得有些害怕。

某个深夜,极度愤怒的安妮闯进保罗的房间咆哮,她心爱的“米瑟莉”在保罗的新书里死了,而保罗就是那个卑鄙的杀人犯。当安妮把花架砸向保罗时,保罗才知道自己并不是被拯救了,而是被囚禁了。原来,之前安妮所说的大雪封路、通讯受阻、无法和外界联系等,都是骗人的幌子。

谁是天使?谁又是魔鬼?

随着剧情的展开,安妮那复杂、疯狂、可怕的身世逐渐清晰。谁都不会想到看起来只是狂热粉丝的她会是一个杀人狂魔,曾将无数婴儿扼杀在摇篮中。而原本护士之光加持的形象,此刻只让人觉得脊背发凉。

为了铺垫安妮性格的复杂,导演时常用安妮对保罗“前一秒和风细雨,下一秒暴风骤雨”的情绪变化来表达。为了表现她的疯狂,影片设置了“汽油烧书”“重锤变跛脚”“枪杀警官”“囚困重写《米瑟莉》”等情节来展现安妮对保罗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

而对于安妮这个角色的恐惧感,主要来源于影片的镜头语言。从安妮的第一次出场到之后的大部分镜头,导演都采用了仰拍视角。这个视角下的人物是变形的,扭曲的。这种表达,也暗示了安妮从内而外的阴森和恐怖。

然而,就如世间没有全然的非黑即白,再黑暗的人都会有微光时刻。残忍乖戾的安妮有着孤独悲惨的童年经历。初见保罗时,她在窗口有一段关于自己童年和过往岁月的自述。在这段自述中,她是真实的。而她所遭受的那些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苦难,似乎也为之后她的魔鬼实质提供了动机。

至于保罗,他是撰写《米瑟莉》系列的畅销书作家,是图书经纪人的最佳拍档。写书为他带去了财富和名声,《米瑟莉》系列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保罗非常想快点完结《米瑟莉》系列,他不想永无止尽地在这个故事上盘旋,而是想到科罗拉多州开始新的作品。于是,只有让“米瑟莉”死去,保罗才会解脱。

只是,作家可以决定小说人物的生死,对自己的生死却显得无力反抗。被安妮囚禁的日子,保罗几度尝试逃走,均以失败告终。

在安妮的压迫和恐惧中,保罗得知“他救”无果,只能“自救”。他把积攒的药丸粉兑进安妮的酒里,把水果刀藏在床垫下试图袭击安妮。最后,保罗用一头铜像猪砸死了安妮,我们才明白,谁是天使谁是魔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天使,也没有绝对的魔鬼,魔鬼和天使不过是人的两面。 

《危情十日》的惊悚感除了电影气氛的营造,更多的是讨论人性深处的恐惧。就像电影最后,餐厅服务员说的那句“我是你的头号书迷”时,我们知道,有些恐惧永远不会过去。于是,保持恐惧成了克服恐惧的一种出口。 

责任编辑:都禹桥 duyuqiao@wufazhuce.com

作者


不辣
不辣  @Nebulabula
青年写作者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