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关于《无间道三部曲》

文/耶律律

1

善恶这种泾渭分明的概念,如果非要把它对立统一,那将是无法挽回的灾难,一个人如是,一个时代如是。人只能生活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如果不能顺从它,不如想办法改变它。

麦兆辉、庄文强担纲编剧,刘伟强、麦兆辉携手指导的《无间道》三部曲,其耀眼程度,就像它的演职阵容一样,囊括了梁朝伟、刘德华、黄秋生、曾志伟、吴镇宇、余文乐、陈冠希、黎明等众多演员,说句众星捧月也不为过。彼时香港电影日渐衰落,《无间道》横空出世,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时候,又接连推出两部续集(前传)作品。

不负众望的是,它的确代表了香港电影所有时代的最高水准。好莱坞拿到版权之后,由马丁·斯科赛斯执导,小李(莱奥纳多·迪克普里奥)和呆萌(马特·达蒙)共同演绎的《无间道风云》,在79届奥斯卡摘得了最佳影片奖。除此之外,韩国导演朴勋政执导,李政宰、崔岷植、黄政民领衔的《新世界》,更是被看做后无间道时代的扛鼎之作。

看过所有版本,发现正序版有两个问题,一是时长和记忆的关系,容易忽略尿点并混淆视听;二是剥离了信息释放,会缺少悬疑感和情感宣泄。所以我更倾向于按照上映顺序观看。另外,上映顺序即创作顺序,更方便我们思考创作者的观点。以下三段内容,简述三部曲情节会涉及剧透。不过别担心,影片诸多细节环环相扣,就算剧透也无法掩盖其魅力。

2

第一部中,黄志诚和韩琛一正一邪,分别代表警察和黑社会两大阵营。为了工作和事业,两人不约而同放眼未来,在对方阵营安插卧底。刘建明被韩琛安排上警察学校,以便潜入警局内部;成绩优异的陈永仁被黄志诚选做线人,并删除其档案伪装开除。陈永仁卧底九年,终于成了韩琛的头马,而刘建明凭借韩琛的情报,在警队步步高升。终于,在一次毒品交易中,两大阵营以二位卧底为核心迎来巅峰对决。结果交易中毒品被迫投入大海,韩琛损失了几百万货款,黄志诚则打草惊蛇无功而返。

警局里韩琛黄志诚二人,各自打量着手下,试图猜测谁是内鬼。此后追查内鬼逐渐成了生死较量。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设定,按说都知道对方会查卧底,安全起见应该暂时断开联络。但双方谁也不甘示弱,誓要查出卧底予以灭口,而追查的方法便是用己方卧底查对方卧底。说白了这就是赌徒心理,没输干净之前还想放手一搏。据说剧本最初构思,灵感来自吴宇森在好莱坞执导的《变脸》。该片中的人物动机很简单:有人偷走我的身体,霸占我的家庭。听起来有些魔幻,但冲突的确强烈有效。相比之下,《无间道》中的人物动机,更接近人现实和人性本能。

做卧底少不了接头,陈永仁和黄志诚在天台,刘建明与韩琛在影院,前者光天化日光明磊落,后者昏天黑地居心叵测。明与暗,正与邪,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对立。最终,黄志诚为了掩护陈永仁不幸身亡,刘建明则设局枪杀了韩琛。这其中掺杂的佛教因果论不言而喻。接下来本该是陈永仁与刘建明的对决,可前脚刚说完“对不起,我是警察”,后脚就杀出个林国平,将陈永仁一枪爆头。原来韩琛在警队的卧底,并不止刘建明一人,据林国平交代一共五人,但开篇韩琛在寺庙举杯,对面却站着七个人,具体数目无法考证。

相比刘建明对于身份的挣扎,陈永仁始终坚信自己是个警察。可悲剧的是,暴力和野蛮才是他的惯常状态,以至于连保镖的“镖”都不会写。也正是这个写错的“標”字,让他洞察了真像。梁朝伟凭借忧郁的眼神,赋予陈永仁以生命力,让这个完美的形象表现出诸多真实感。尤其是黄志诚坠楼的场景,他的目光和表情,诠释着恐惧与悲痛,却毫无表演痕迹。

3

第二部虽是续集,按时间算其实是前传。故事开头黄志诚犹如《教父》中马龙·白兰度一般,滔滔不绝讲述往事,感叹世事不公时说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坐在他对面的正是韩琛,早年间他们还亦敌亦友,也许正是黄志诚这个故事,改变了之后的格局。此时韩琛还只是社团老大倪坤的马仔。老婆玛丽为了帮他上位,指使刘建明射杀了倪坤。刘建明正是在这之后上了警校。

大佬倪坤一死,社团四位部门经理都想趁乱反水,却被倪家二公子倪永孝轻松瓦解。四年后倪永孝羽翼丰满,计划除掉这些部门经理为父亲报仇。火烧、枪击、活埋、窒息,每种死法都颇具出仪式感。独特的处世风格和领袖气质,让倪永孝成为三部曲中,当之无愧的教父形象。四年前两通电话,四年后不动声色,权利把控和铲除异己,都做得滴水不漏。

如果找个能与之比肩的人,我想大概会是第三部才出现的杨锦荣。冷峻克制,但都有明确的底线原则。说句大胆假设,若非风云变幻,二人共同竞选特首也不是没可能。这样两个能够独立成篇的角色,却双双死于一枪爆头。杨锦荣先按下不表,单说倪永孝的羁绊,无疑是家庭观念。97来临之际,倪永孝意图洗白进入政坛。与此同时,黄志诚被警队重新启用,并联合韩琛共同对付倪家。

四年前在大排档,黄志诚挑衅倪永孝,导致被灭口牺牲了陆警官。那时韩琛还是倪家的得力干将,愿意倾听倪永孝讲故事。四年后又是大排档,两人相互拨通电话,用家人相互要挟。倪永孝举枪抱着韩琛的头颅,只听突然一声枪响。这个场景共用了七个镜头,每一个都充满悬疑感。枪响后镜头依次对准陈永仁、刘建明举枪、黄志诚眼睛、倪永孝背影、韩琛(没死)、黄志诚举枪(冒烟),倪永孝倒地。直到最后一刻,观众才弄明白谁开枪谁被杀。

4

弥留之际倪永孝倒进陈永仁怀中,翻出一个窃听器,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窃听器藏进衣服,保全了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倪永孝这一角色,让无间道系列从正邪对立,攀升到人性拷问的高度,这也是我最喜欢第二部的原因。吴镇宇塑造这个角色,看似轻松自如,实则大巧不工,斯文的皮囊里,裹着一个威猛的灵魂,的确是演艺生涯的高光时刻。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谁杀了倪永孝,答案是黄志诚黄sir。纵观三部曲中,只有黑帮开枪才会射眉心,警察基本瞄四肢。换句话说,黑帮为了杀人,而警察只为阻止犯罪。黄志诚射杀倪永孝,显然是一次例外。其实教父式开篇已经有所交代,黄志诚说如果在给他一次机会,他会打那小子的头。可见在他心中,道德体系已经凌驾于法律了,按照好莱坞的体裁分类,应该归为反英雄人物。他话音刚落,正在胡吃海塞的韩琛定睛一愣。这也就解释了,他问韩琛的问题,是不是一早想好了他会干掉倪永孝。

有人说,在吃饭中间加一点剧情,这就是香港电影。夸张之中不乏有些道理。曾志伟扮演的韩琛,在片中一共吃了三场饭,第一场毒品坠海在警局抡饭盒,第二场听黄sir讲故事走正门,第三场瓦解社团四大佬涮火锅。仔细分析韩琛这个人物,他不光出场就要吃饭,仿佛做事动机也都是为了吃饭。如果倪永孝的座右铭是:出来跑,总有一天要还;那韩琛便是:出来跑,总要有口饭吃。

韩琛像极了底层摸爬滚打的小人物,不相信任何人,也不依靠任何人。他的逻辑很清晰,先识时务而后弄风云。黄志诚是个不择手段的警察,凭借一己之力,追求心中正确的道德观念。搬倒黑帮发迹的倪家,是他此生最大的功勋,但韩琛集团随之崛起。时代就像车轮一样,碾压着为之奋斗的人们。

5

第三部终极无间,增加了两个新角色。一位保安科深藏不漏的警察杨锦荣,和一位大陆神秘人沈澄。他们得知警方卧底陈永仁殉职之后,重新对警队人员展开调查,试图找出内鬼为其报仇。三人在一次军火交易中初次结实,并见识了韩琛的谨慎与霸道。

警队还有内鬼,并且留有录音带,这对刘建明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本是无间道上的大赢家,但不幸洗白之路才刚刚开始。韩琛在经历过几番生死之后,不在相信任何人,于是每次与人通话都会录音,留作危机时翻盘的把柄。为了拿到这些证据,刘建明盯上了杨锦荣,并设法从心理医生李心儿手中拿到陈永仁的辅导记录。谁知他的一切动向,都在杨锦荣的掌控之内。刘建明无数次说他想做个好人,甚至愿意跟陈永仁交换。他在查看心里辅导记录过程中,渐渐出现两种人格,一个是手上占满血的刘建明,一个是内心坚定的陈永仁。

终结篇最可看的,也就是刘德华了,他饰演的刘建明剪了短发,在好与坏两种人格之间挣扎,甚至有时精分变作陈永仁。刘建明是最契合“无间道”这一概念的人物,最后关头举枪自杀,也没能脱离苦海,正应了第一部开篇:《涅槃经》第十九卷,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除了韩琛之外,他算是最重要的反派角色,年少时被家人扔进这个复杂的世界,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遇到韩琛(玛丽),年纪轻轻便策马扬鞭飞奔而出,后来却发现不知道该去哪儿。善与恶在他身上似乎有机会统一,但观众却眼睁睁看着他堕入地狱。

6

说好的三段,三段之后又三段,三段之后又三段,已经快没有篇幅了。可见无间道系列,人物众多、关系庞杂,要想完全理清楚实属不易。第一部单纯讨论正邪较量,无论是剧情还是结局,都超出观众以往认知;第二部世界观最为宏大,在时间的维度里探讨人物命运与时代更迭;第三部把正与邪升华到善与恶的层面,这远远超出了人物性格和身份背景。相比银河映像善于讨论宿命,无间道系列通过正与邪较量,找出了善与恶这个永恒命题,但第三部显然还想讨论更多。

杨锦荣和沈澄的身份,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一般人们认为他们就是警察而已,但影片中很多细节都在暗示,杨锦荣很可能就是G4(要员保护组)成员,多数任务都与显耀人员有关;而关于沈澄的猜测,是最有意思也最需要脑洞的工作,很多迹象表明,他绝不是简单的警察卧底,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这两个人物出场,预示着无间道系列,本来有机会从讨论人物善恶上升到机器善恶的层面,可创作者很明显知道,政治黑金是严重不能触碰的红线。思考到达上限之后,便会生出一种无力感,让人觉得那就是命运或者其他什么。这种结果给人的错觉,或许要借用一个句式:小人物才分善恶,国家机器只分对错。

《无间道》三部曲终结,由神秘人沈澄之口,总结出创作者想告知观众的答案:事情可以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换言之:时代可以改变人,人改变不了时代。这个结论看似正确,却带着一股强烈的荒诞感。关于这个看似正确的结论,我一时间想不出什么反驳的说辞,只是善恶这种泾渭分明的概念,如果非要把它对立统一,那将是无法挽回的灾难,一个人如是,一个时代如是。人只能生活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如果不能顺从它,不如想办法改变它。至少,要做点什么。

责任编辑:金子棋 jinziqi@wufazhuce.com

作者


耶律律
耶律律  @Author耶律律
小说作者,自由撰稿人 公众号:耶律律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