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一天,大海会送来一面船帆

——关于《荒岛余生》

文/周于旸

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不乏以“荒岛”为题材的小说和故事,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到戈尔丁的《蝇王》,不论是求生式的冒险故事,还是重新架构社会的反乌托邦小说,“荒岛”作为人物活动的独特环境,具有营造一个好故事的天然条件。2000年上映的《荒岛余生》,汤姆·汉克斯扮演的主人公查克比起鲁滨逊有着更为艰难的遭遇,查克的身边没有星期五,岛上也没有任何同伴和土著,他所面对的是一座彻头彻尾的孤岛。当到了那个环境下之后,找到活着的信念往往比食物和水来得更为重要。

四年之后,当查克带着怀表和快递离开荒岛时,已经解答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爱情和工作对于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毫无疑问,它们无法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至少让你有目的地活着,使你能够支撑到大海给你带来船帆的那一天。

查克是一位联邦快递公司的职员,圣诞节的晚上,查克送快递时不幸遇上了事故,乘坐的飞机在太平洋上空故障,迫降于大海。查克依靠自救能力勉强活了下来,凭借着救生艇漂流至一个孤岛上,也是同行的人中唯一的幸存者。

回到事故发生之前,影片一开始,查克作为领导正在向同事们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宣称“我们以时间为中心生活”,认为失去时间观念是一种罪行,并且对公司“87小时”的送货时间颇为不满。影片用寥寥几个片段就把查克的性格凸显得十分到位:自律,做事有计划,对时间拥有良好的掌控感。

在飞机失事的前一天,查克还在孟菲斯和家人好友举办圣诞节晚宴,临行前和女朋友凯莉互换了圣诞节礼物。凯莉送了他一只带有自己照片的怀表,查克把这块表带在身边,后来和他一起沦落孤岛。查克刚踏上荒岛时,身边只剩下这两样物件:一个传呼机和这块怀表。一个象征工作,一个象征爱情,这是他在那个社会里两个最重要的身份标签,只是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它们显得相当空洞无力。

刚上岛时,查克仍抱有获救的信心,用脚在沙滩上写了一个巨大的“HELP”,几乎是所有荒岛题材的故事里必要的桥段。在我看来,查克写的这个“HELP”仍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大多数情况下,“SOS”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它不仅国际通用,而且,如你所知,“HELP”比“SOS”多了整整一个字母,其中的两个字母都至少要三笔写成,也就是说,不好画,也不划算。还是“SOS”好使,而且在DC的漫画宇宙里,可能刚写完一个“S”超人已经赶过来了。

大海为查克带来了几个飞机上的快递包裹和一具同伴的尸体,查克从他身上拿走了手电筒和鞋子,刻了块墓碑,将他安葬在岛上。查克拆开快递,有录像带、女装、溜冰鞋、排球等物件,这些东西对他来说都有一定用处。拆到最后一个快递时,他发现上面画着一对漂亮的翅膀,他抚了几下后放置一旁,决定不再打开。

一开始的几天,查克靠椰子水度日,打捞海鲜也只是生吃。当他决定钻木取火时,遇到了极大困难,费了半天劲也没看到一点火星,甚至被木棒划破手掌,鲜血直流。查克情绪失控,扔掉木棒,猛踢快递盒子,抓起排球狠狠地砸出去。那时他痛苦愤怒,试想一下,前几天还在孟菲斯的家中,生火只是点个打火机的功夫,如今却被迫在茫茫大海中独居,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承受能力才能适应这种转变?

直到查克冷静下来,第一次和自己达成了和解,他捡回木棒,拾起排球,发现上面是自己鲜红的手掌血印,认真在上面画了一个人像,并且重新开始钻木取火。这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查克在与自己和解之后,成功地生出了火焰,黑夜到来时,围绕着篝火手舞足蹈,仿佛是有生以来最为自豪的时刻,即使在没有任何观众可以诉说喜悦的情况下,他也要拼命地向大海和黑夜宣称:“I have made fire!”

这一事件过后,查克拥有了两个能够支撑他活下去的事物:火和同伴。这位同伴是那个画有人像的排球,它在查克的意识中获得了生命,他称它为“威尔逊”。自从查克上岛之后,影片几乎成了默片,直到此刻才开始有了丰富的台词。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句台词也是在查克对着排球钻木取火的时候,乐观心态不是对所有的挫折都逆来顺受,而是在被逼入绝境时,还能对着一个排球幽默一把:“你不会碰巧有火柴吧?”

查克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荒岛生活,住在一个小洞穴里,吃的食物只有椰子水和海鲜,寂寞孤独时只能向排球说两句话。生活的全部动力几乎都寄托于那块带有凯莉照片的怀表,以及画有天使翅膀的快递盒子,这是他与外面世界最后的一点联系,他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和一份未尽的工作,这个世界正在因为他的离开而留有缺憾,一个责任该如此强烈的男人,从中可以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四年后的某一天,岛上突然飘来了一大块残缺的金属板,那时查克已经颇有野人像,杂乱的长头发和胡子,光着膀子,身体黝黑瘦削。甚至连他的“同伴”威尔逊也变了样,长出了浓密的头发。查克把这块金属板竖在沙滩上,认为它可以充当一面船帆,随后萌生了造船的念头。他开始砍树,制作绳子,这一过程仍然困难重重。

依靠着快递盒子里的录像带子,勉强凑够了造船的绳子,他开始计算洋流和风向,试图找寻出最适合的出海日期。那是他在岛上度过上千个日日夜夜后积累出来的成果,每过一天就做一个标记,时间的流逝在他的脑海中有迹可循。在社会世界中,日子过得最马虎的人,也可以随时校对时间以找回生活节奏,岛上的生活平淡寡味,查克却从未陷入自我放逐的陷阱,依然踏实勤恳地把昨天和今天区分开来。

造船的过程中,查克再次心态失衡,即便做了最精细的打算,大海的凶险仍然无法预测,他不停地向威尔逊倾诉来寻求安慰,以期得到肯定的回答,终于意识到它不过是一个排球,永远不可能给它回应,一气之下把它扔向大海,碰巧外面下起了暴雨,他怕得厉害,又冒着风雨把排球捡了回来,哭丧着搂在怀里,告诉它自己永远不会再离开。

当他把排球扔出再捡回之后,它便彻底从排球变成了威尔逊,那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他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的事物,这种情感的投入让他无法再重新意识到那只是一颗排球。甚至当它从小船上吹落大海时,他愿意为他赴汤蹈火。那是查克出海几天之后,在那张小木筏上,他只从岛上带走了威尔逊和快递盒子,把凯莉的怀表挂在胸前,那块金属船帆让他在海浪中游刃有余,事情似乎有了转机,直到一阵波涛将威尔逊从木筏上打入大海,查克纵身跳入水中,拼了命想把它救回来。在岛上度过了一千五百个昼夜依然精神坚毅、富有理智的查克终于在那一刻彻底绝望,船和威尔逊都在渐行渐远,他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即使是在坠机后初次上岛、在发现同事尸体时、在见不到任何希望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他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嚎啕大哭过,一遍遍呼喊着威尔逊的名字,一遍遍呼喊着对不起。

没过多久,当查克逐渐失去意识时,一艘大船碰巧从他身边经过,查克终于结束了荒岛之旅,回到了社会当中。下飞机后的第一件事是见凯莉,然而在那个漫长的四年之中,由于一直没有查克的消息,亲人朋友只能接受了他的死讯,凯莉也成为了查克以前一位牙医的妻子,并且生有小孩。他们在房间中叙旧,查克把怀表还给她,感激她陪伴自己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凯莉也仍然初心不改,他们仍然相爱,但不得不因为这场事故而被迫放手。

影片最后,查克去到一个偏僻的小镇送那份失联了四年的包裹,根据地址来到了一个小庄园,发现家中并无人应答,于是留了张便条给主人:“这个包裹曾救过我的命,谢谢你。”

快递盒在影片中有两种解构,它可以是希望本身,但是这种希望建立在自我暗示之上,只要查克不打开它,它里面可能是任何东西,食物、淡水、手电筒、荒野求生手册,甚至是一台卫星电话,他需要什么,里面就可以是什么,反正在危难关头还留有这一手,也就没什么好怕的了。另一种为他必须要完成的目标,在荒岛上,他拆开了所有的包裹,看到这个包裹上画了个天使的翅膀后才停手,这幅图案在当时的绝境下显得十分温馨,它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一个人的手笔,仿佛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人的气息,让他在这个岛上也没有那么孤单,也让他意识到,作为一名快递员,把快递交到人手上是他的使命,这个使命没有完成,他就没有借口去放弃活下去的念头。

查克最令我钦佩的地方在于,他从未在岛上产生过想要自杀的行为,即便在回去之后曾和友人说起过这一念头,也以“树枝承受不了我的重量”而戏谑地带过去了。如果不是潮水带来了一面船帆,几乎想象不到有什么得以获救的方式。但是在影片描述的岛上生活中,查克从未纠结过“生与死”的挣扎,而是不停地在和“活着”较劲。凭借查克过人的才智——看到金属板就能想到它能充到船帆的智慧,却从未对溜冰鞋上的冰刀、录像带中的带子产生过任何消极的联想。他只是拼命抓住了一个单薄而脆弱的希望:“明天太阳将会升起,谁知道潮水会带来什么?”

影片虽然取名为《荒岛余生》,实际上查克只在荒岛上过了四年,回到了现实世界之后才是“余生”。现实生活并不会比荒野孤岛来得多么轻易,生活本身就是大海,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像在孤岛上等待救援,等待大海给我们带来船帆的那一天。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并不是坐以待毙,需要克服恐惧,克服黑暗和寂寞,学会在冰冷的生活中创造火焰,学会在孤独的时候找到自己的“排球”,学会把日子过得有迹可循。这样一来,当有一天大海把船帆扔到你的沙滩上时,你不会认为那只是运气比别人好了几分,而是因为在那无数个逝去的日日夜夜中,你活得足够诚恳,活得足够认真。

责任编辑:梁莹 liangying@wufazhuce.com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