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能毁掉一个文艺女青年?

——关于《欲望号街车》

文/MENG

根据田纳西·威廉斯的舞台剧《欲望号街车》改编的同名电影拍摄于1951年,主演是费雯丽和马龙·白兰度,它是一部黑白电影,但却有着经久魅力。剧中布兰琪的神经质,忧郁和疯癫似乎就是女主费雯丽本人命运的预演。而男主马龙·白兰度当年才23岁,一身肌肉,正是荷尔蒙疯长,欲望最盛的年纪。两人的表演具有的穿透力不言而喻。

故事围绕女主布兰琪展开,布兰琪是一个不再年轻的南方女子,由于生活走投无路,便从劳雷尔搭乘“欲望号”街车来新奥尔良投靠社会底层的妹妹(斯黛拉)和妹夫(斯坦利)一家,她精致的打扮、自命高雅的态度、浮夸的言辞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也让妹夫斯坦利产生了怀疑。

斯坦利渐渐发现布兰琪过去有许多不堪的经历,包括她变相侵占并挥霍了所有家产,和作为女老师与男学生交往才被学校赶出来的事实。虽然斯黛拉一心护着姐姐,可斯坦利却总对布兰琪充满敌意。

生性野蛮的斯坦利对这位“姐姐”反感厌恶至极,在他粉碎了布兰琪最后的谎言之后,他用蛮力侮辱了她。这最后的一根稻草使得布兰琪彻底神经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

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依然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如何被毁掉的过程。

从影片中我们得知,布兰琪年轻时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文艺女青年,受过高等教育,优雅美丽,但是我们眼前的布兰琪却如残花败柳,眼神空洞,神经紧绷。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里不得不提到田纳西·威廉斯的原著中有几条线索,由于当时社会对同性恋的敏感而在电影中被删去、弱化了:

1、布兰琪的初恋是一个少年,布兰琪爱他出于一种关怀,因为少年似乎有求于她。之后他们私奔,结婚。然而一次偶然,她发现丈夫竟然和一个年长的男性在床上……她心中的爱崩塌了。

2、布兰琪在一个公开场合对丈夫说出了“我看见了,我感到恶心”,丈夫冲出人群,饮弹自尽。于是布兰琪陷入了深深的内疚自责。

这两条线索虽然隐去了,但并没有削弱整部电影的冲突矛盾,或许原作者想为同性恋群体呐喊的部分被压抑了,但作为一个艺术人物来说,布兰琪的形象已经代表了许许多多受侮辱受损害的群体,我认为导致布兰琪的悲剧的不仅是外因,更有她内在的因素,因此如果你不知道以上的线索,并不妨碍你欣赏这部电影。

除了这两条隐去的线索之外,还有几条很重要的线索:

1、本来共同属于姐妹俩的田产,在布兰琪投奔妹妹时已经全部挥霍殆尽,布兰琪穷困潦倒。

2、家中亲人的去世,都是布兰琪一人料理,使得她压力巨大、神经衰弱。

这些线索隐隐约约串起布兰琪的身世经历,可以看出爱情、死亡、贫穷是三大主线。浪漫却充满误解的爱情,亲人的去世,加上无法维持虚荣的生活,让布兰琪从精神到物质都极度贫穷,“欲望”的空洞也越来越大。

随着丈夫的自杀,布兰琪的爱情破产了,于是她急于寻求慰藉和替代品。在劳雷尔她交往过一个又一个男人,用她的话说是“寻求庇护”,但却更像是死去的爱情一次次还魂。她尤其喜欢小男生,在斯黛拉家时还勾引过一个年轻的报童,那是她最初爱情的样子,她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布兰琪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她用羽毛、裘皮和假宝石营造出一个温柔富贵乡,用言语编织一个完美如初的自己。但另一方面,她明白自己姿色已衰,无依无靠,于是企图勾引斯坦利的工友米奇,让他向自己求婚。约会时,她总是躲在暗处,将赤裸裸的灯泡罩上罩子。在那暗色的保护下,米奇看不清她脸上的皱纹,她才能安然自得,犹如一条适应黑暗的鱼。“我喜欢魔法。”布兰琪如是说。

当现实不是她想要的时候,她便开始编织谎言。当谎言越来越多的时候,布兰琪就真的迷失了。

真正毁掉布兰琪的,不是贫穷,也不是丈夫的死,是她自己编织的谎言。欲望欲盖弥彰的烟雾笼罩了她,她不再能看清自己,沦为了欲望的傀儡。

谎言(幻想)和迷失的欲望,使一个文艺女青年成为了一个空洞而可悲的女人。

再来说说男主斯坦利,他是作为布兰琪的反面而存在的。斯坦利也有欲望,但他的欲望直接而原始,他的头脑简单粗暴。他与布兰琪格格不入,他不但看不惯她那套浮华的衣裳,也不吃她那套虚伪的说辞,他是一个现实的人,脑海中根本没有幻想。对斯坦利而言,爱情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醉酒后打了老婆而老婆又原谅了他。这一切并不足以说明他的品行有多恶劣。可是注定在这里他要扮演一个“坏人”,一个把布兰琪毁掉的角色。我并不讨厌斯坦利,他在尘世有根基,有活下去的蛮力。他和斯黛拉的相处虽然有暴力成分,但却是实在不虚的感情。是布兰琪的到来使这个家庭分裂,也激起斯坦利破坏的欲望。布兰琪在斯坦利面前努力拉扯着那张幻觉的破网,甚至不惜挑逗他的欲望,这一切都越来越加重了斯坦利对她的怀疑和厌恶,同时也加重了毁掉一个女人的欲望。

像布兰琪这样的女人是可以作为欲望对象的,她如此脆弱,如此轻佻,而且名誉已经毁了,不会有任何道德上的压力,再者,布兰琪也确实曾经是个美女,如今在昏黄的灯光下她依然有些动人……

斯坦利对布兰琪施加的暴力,不仅是一种恨意,在我看来也是对于欲望的屈服。此时不论加害者还是受害者,都沦为了欲望的俘虏,被欲望所摧毁。

“欲望号街车”不就是在讲“欲望”吗?

最令人痛心的是医生来接走布兰琪时,本来拼死抵抗的布兰琪突然对男医生露出温柔和信任的粲然一笑,她说:“不管你是谁——我总是指望陌生人的慈悲。”因为这一句,我会为布兰琪哭泣,因为她的纯洁、信任、美好、善良,所有都在,而她却彻底被毁了。

田纳西认为,毁掉布兰琪的是社会,当时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人们身上背负的生存的压力,整个社会的粗糙和暴力……种种因素导致了布兰琪的悲剧。由于田纳西本人就是同性恋者,所以可能对社会的“怨气”更深。但他的书名“欲望号街车”,就已经将问题指向了人心。

最后说说电影与原著(剧本)有出入之处:

1、篡改了布兰琪死去的丈夫艾伦是同性恋,以及她间接导致艾伦自杀的事实;(当时同性恋通不过审查是最主要原因)

2、中间处布兰琪对米奇撒谎说自己是斯黛拉的妹妹也被修改;

3、结尾处增加了斯黛拉“觉悟”和决心离开斯坦利的剧情(看起来更“政治正确”),而书的结尾则是斯坦利将手从斯黛拉上衣开口处抚摸进去,纵情的哭泣和肉感的呢喃渐渐隐去。事实上电影的结局看起来“合理”了,然而书的结局却更“真实”,也呼应了“欲望”的主题。

如果有机会,真希望能在大荧幕上看一次《欲望号街车》,那黑白底片的质感及表演的张力,看完之后令人久久激动不已。

责任编辑:卫天成 weitiancheng@wufazhuce.com

作者


MENG
MENG  @萌之刺刺
公众号:MeRead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