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旅行像是一次身体和灵魂的治疗,独处是不再畏惧痛苦和伤疤的开始,而穿过以痛治痛、以伤疗伤的挣扎和煎熬后,新的肌肤和轻盈的心会再次归来。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便是讲述了一个失意女人离婚后,独自旅行,辗转意大利、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重新找回平衡生活的故事。
影片改编自美国知名新闻记者、小说家、畅销书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同名自传《美食、祈祷和恋爱》,这本回忆录出版十年之久,依然被奉为“女性阅读圣经”。片子里有句台词令人深思:“我需要改变,十五岁起,我不是在恋爱就是在分手,我从未自己活过两个星期,只和自己相处”,虽然说起来这很可怕,却是很多人真实处境的白描。
电影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是《纽约时报》的一名人气作家,经常周游世界,年轻漂亮之余还拥有一个帅气潇洒的爱人,这一切是大多人对生活的终极想象。然而,当三十多岁的她从哭泣中醒来,突然发现漂亮的房子、体面的工作和令人羡慕的伴侣都变得毫无意义,占据她头脑的竟是空虚和恐慌。
不同于大多数人对自我和生活的麻木和不敢改变,伊丽莎白抛弃了眼前一切稳定的生活。在经历漫长离婚拉锯战,和剧场年轻演员大卫恋爱又失恋后,她从混乱中挣脱,开始了一个人的寻找之旅。
正如电影开头某位巴厘岛智者对伊丽莎白的预言:你会失去一切。这正是她此刻正在经历的。而智者所说的后半句话:但,一切都会失而复得。包括拥有另一段长久的婚姻。伊丽莎白并不知道这是否会真的发生。
影片用三段看似独立却承上启下的故事来展现女主角伊丽莎白从意大利到印度再辗转巴厘岛的行走路线,也渐进了主人公从自我毁灭到自我改变,最终找到自我平衡的心路历程。
伊丽莎白的旅行首站选在了充满文艺气息、美食琳琅的意大利罗马,毕竟人在情绪低落,失去爱情的充盈感时,只想用食物撑满整个胃。她把自己完全抛给了这个陌生的城市,胃口大开,饱食意大利面和披萨,以至于穿不下牛仔裤,只为了那句“我也不想变胖,可是不想亏待自己”的内心独白。
这个来自纽约的姑娘,从一个只懂娱乐的国家来到这个快乐不需要被提醒的国度,学会了用手说脏话,享受着无所事事的甜美,肆意而尽兴的生活让她似乎忘了来时的悲伤。直到某次,她做完食物,坐在地板准备一人食的时候,脑海中却浮现了过去的回忆,快乐之后的空虚,让她看清了从前并未解决的难题,伊丽莎白知道她和大卫的问题在于他们都追求恒久不变,迁就于生活的悲惨中,害怕改变,也害怕分崩离析。
而当她看过了罗马墓地历经混乱、被改造、焚毁掠夺、又被重建后,才释然,原来自己的生活并非如此混乱,而是混乱就是世界的原貌。真正的陷阱在于,人总是因为依恋原本的世界而害怕变化,矛盾的是,毁灭是天赋,世界是瞬变的,而自己不得不适应转变之路。伊丽莎白接受了自我毁灭的事实,继而开启了她的改变之旅。
她辗转到了充满朝圣气息的印度。
在这里,她要改变,要重新认识自己,要真实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要克服难以渡过的难题。庙宇林立,宗教气息颇重的印度,静坐冥想是最佳的自我渡劫方式。但伊丽莎白一开始的清修并不顺利,每当她闭上双眼面对真实自己时,过往那些杂乱琐碎的情绪便如同废墟一般试图将她掩埋。烦躁不安的她没有逃离,却是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途径,而后恍觉,唯有勇敢坦然地面对过去,才是认识和改变自我的开始。承认不完美,直面脆弱,心才会变得柔软而坚韧。
印度的冥想祈祷给了伊丽莎白从内而外的力量,当她决定重新开始全新人生的时候,来到了曾经遇见智者的巴厘岛。白天的她潜心冥想修行,夜晚就享受快意人生,达到了平衡生活的理想状态。伊丽莎白平和而适意,这是她一直想为自己人生寻找的最终答案。直到充满男性荷尔蒙的费利佩出现在她的生活中,一段意外的爱情降临,伊丽莎白再次陷入了混乱的自我和失衡的生活中,似乎自己之前放弃爱情而获得的安全感只是一种假象。
伊丽莎白知道,新的恋情只会再一次把她推入漩涡,于是,她抗拒、她愤怒、她焦躁。面对心烦意乱的伊丽莎白,智者用“为爱情失去平衡是过平衡生活的一部分”将她点化。
电影接近尾声,当伊丽莎白用意大利语对费利佩深情地说出“让我们迈过去吧”这句话时,她才算真正完成了从自我毁灭、自我重建到自我接纳的全过程。
以前的我会觉得,生活就是不断地搭积木,搭得越高越稳就越好。最近渐渐有领悟到,或许生活的只有在不断搭建、持续推倒和继续搭建中不停自我迭代,才能生机勃勃地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