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不大喜欢看国外的战争片,一个是时间太长,另一个是剧情太血腥。
中国的看得就更少了,总觉得舍身取义这件事太大太沉重了。每次看到民族英雄从容赴死,我心里就难过。觉得生命太容易失去了,有点身不由己。
我心里对好的战争片有个定义。
我认为好的战争片是这样的:先把最坏的血肉撕开给你看,然后再用线一针一针地把伤口缝合。
这部影片显然做到了。
影片导演是Steven Spielberg,那个拍摄《辛德勒名单》的人。
同样是战争片,意义同样深刻。
影片一开始,有一个年老的人站在墓地里,面对着成百上千的十字架,因为情绪失控而跪倒在地。
然后时间退回到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那天。
接下来长达20分钟,画面都在表现战争场面。
满地被炸飞的四肢,翻到外面的肠子,即使躲到水下还是会中弹,浅滩上到处都是鱼虾的尸体、士兵的尸体,附近的海域也是暗红色的一片。
这段拍摄从一个侧面来说是对战争忠诚地还原。当子弹打中士兵,一击毙命,倒下,然后死亡,没有过多的挣扎。
上一个瞬间,还抱怨着晕船的士兵,互相交换着口香糖和酒的士兵,亲吻十字架的士兵,下一秒就送命了。尸体倒在海里,子弹穿过海水继续追击。
有个士兵好不容易游上了岸,一边躲避敌军的炮火攻击,一边拖拽着同伴想找个地方救治他。拖拽的同时爆炸了,再回头的时候,同伴的身体早就没了半截。军医拼命止住伤员的血,正准备缝合,一个子弹就夺走了士兵的性命——救人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夺人性命的速度,军医一边骂一边扔掉手上的医疗器具,然后懊恼地抱住了头。
就在这弹雨之中,随军的牧师仍然伏到每个死者身旁,为他祈祷,希望上帝的光芒能够引领着他们的灵魂进入天堂。
至此,所有铺垫的战争场面结束。故事的主线这才逐渐浮出水面。
瑞恩(Ryan)是二战期间的美国伞兵,被困敌军后方生死未卜。更不幸的是,他的其他三个兄弟全部在战争中死亡。 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知道了这个情况,觉得不能让他的母亲承受更多的丧子之痛,于是毅然决定成立一个8人小分队,目标是穿越德军兵力密集的地带,拯救大兵瑞恩。
此时导演抛出了全片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为什么Ryan的生命就比其他人重要?为什么要8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搭救一个人?
营救小分队的总指挥官是由汤姆·汉克斯饰演的上尉Captain Miller。
这是一个极其正面的形象,绝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美国式的英雄人物。勇敢果断,智慧过人,具有出色的作战指挥能力。与此同时他还体恤属下,服从上级,毫无怨言,难得的是他一直在残酷的战争中保留人性的最基本原则。
比如他会放走已经投降的敌军,不愿意滥杀无辜,虽然反对带上小孩却在敌人炮火攻击时还是毫不犹豫地抱着小女孩躲避。
他是一个出色的士兵。当他接到上级命令,带领8人小组去寻找Ryan时,他们那不知道Ryan是谁,长得什么样,但他们必须要去救他,因为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当搜救行动进行到后期,两名队员先后死亡,找到瑞恩的时候他们临时决定和Ryan一起固守阵地,导演抛出的问题又变了:
生命权是否有分别?上级的生命是否比下属的生命更重要?此时决定死守阵地的Ryan,是不是比8人小组的生命更重要?战俘和战友的生命是否一样宝贵?
距离死亡越近,这些问题就越强烈。
影片的第一个小高潮出现在Captain Miller回忆自己的过去时。
他说:“当谈论到我曾经的职业时,人们通常会指着我说,显而易见啊。而现在似乎并不是那样了。”
他是说他原来是个英文教师。
但战争完全地颠覆和改变了他。
现在他只能说:“我只知道杀的人越多,我就感觉离家越远。”
一个血淋淋的事实。
战争真的正确吗?战争赢了,这些人就真的回到了家乡吗?
影片另一个对应的人物是翻译Upham。
他是另一个极端的代表。他胆小,懦弱,做事瞻前顾后,手无缚鸡之力还老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最后的战争开始时,他被安排传送子弹和炸药,但他却在炮火猛烈攻击的时候害怕了,因为缺少弹药,高楼上的战友被炸药炸死。
另一位战友在楼上和敌军近身搏斗时,他明明就在楼下,却害怕得坐在地上不敢上楼,眼睁睁等着战友死亡,还企图向或者下楼的敌军投降。
最戏剧化的一幕出现在美军轰炸机来临以后。
战争宣布暂时性胜利。一直躲在战壕下面的Upham立刻端着枪出来指着德军,要他们放下武器后退,还报复似的打死了之前被他们放掉的那个战俘。
当生命安全得以保障,英雄气概就显示出来了。
跟影片前半部分Captain Miller叫他跟随他们一起拯救Ryan时的意气风发如出一辙。
Upham是美国二战期间很多士兵恐惧心理的集中放大体。
他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我们没办法像Captain Miller那样时刻准备好做一个英雄,死亡的恐惧才是更大内心感受。
美国人从来不羞于说出自己怕死。在他们的价值体系里,生命高于一切,甚至高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安危。他们不在乎荣誉不在乎英雄,他们只想能够活下去,他们也是普通人。
但他们也有民族大义,也有英勇就死的瞬间,比如子弹用尽以后瞄准敌军散兵的士兵,也会在最后几枪的开枪前默念祷告词给自己加油。
这些都是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侧面。
有好的地方,自然也就有坏的地方。
影片最后一幕,当年老的Ryan询问妻子自己这一生有没有白活:”Am I a good person?"
得到的回答是"You are"。
这是最好的答复。
也是对死去的8人组最好的慰藉方式。
算是完成了Captain Miller弥留之际对Ryan说的那句:“Earn this. Earn it”。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一个人的生命,就真的比8个人更重要吗?
生命本身当然是不可以量化的。
一条命不比8命值钱,8条命也不比一条命值钱。
8个人去救一个人,只是因为救这个人这件事必须去做。
这是战争赋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