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老气、陈旧?它只是最大程度还原了你想逃离的中国式家庭

——关于《如懿传》

文/周宏翔

《如懿传》开播的当晚,基本上全网都在黑,从服化道到周迅的原声,评论声中,大多数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但其实我仔细看了下评论,发现大部分人只是看了头两集而已,很多人甚至连第一集都没看完。

说实话,开播前,不管是从放出来的预告片,还是定妆照,以及演员阵容,我都对这部剧充满了期待,从去年年底开始说要播,一拖再拖拖到今年八月,我都忍不住去看了一部分原著小说,结果打开第一集的时候,确实感觉不尽人意,但既然期待了这么久,我还是忍住看了下去,结果从第三集开始,不管从格调还是格局,整部剧一下峰回路转,让我重新燃起了喜爱之情。


看《延禧攻略》的时候,我也是开心的,想必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魏璎珞怼天怼地的气魄特别迷人,在我们这个四面楚歌,身处压力的社会,太需要这样的发泄,所以整部剧看下来,就是一个“爽”字。

结果一到《如懿传》,好像一下子就温吞了,不,不是温吞,是隐忍,和魏璎珞不同的是,周迅饰演的如懿(青樱)太能忍了,先是忍受太后对自己姑妈的杀害,再是忍受太后对自己的刻薄,接着又要忍受其他妃嫔对自己的奚落,还要忍受心爱的丈夫对自己的猜疑,总的来说,如懿太能忍,以至于所有人都看着有些生气,更多的则是“不爽”。

但看完十六集之后,你就会慢慢发现,在这场宫斗的游戏里,真正的高级玩家不是腹黑的富察皇后,不是恃宠而骄又跋扈的慧贵妃,也不是煽风点火四处站队的嘉贵人,恰恰是这个一直看起来不争不抢不愠不怒的如懿,和看起来随时开挂无所畏惧的魏璎珞不一样的是,如懿的聪明,是一种顾全大局的不露山水。

恰恰是如懿的隐忍,让你很快能够感受到这部剧带来的真。

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你仔细去品味如懿从开始到现在所走的每一步,就会发现,她的忍都是小忍,在大事上从不妥协。

慧贵妃要陷害如懿的好姐妹海兰,即使已经深更半夜得闻消息,如懿也要立马赶去,阻止慧贵妃的暴行。哪怕在风雪中和贵妃对杠,她也没有丝毫退让的怯弱。

在得闻大阿哥永璜被虐待时,皇上决定给大阿哥找一个养母,这时,不管是皇后还是慧贵妃,身份都高她一等,如果真说忍,她也不会答应抚养大阿哥,因为不怕,所以即使当场没有卖皇后和慧贵妃面子,她也当仁不让地抢下大阿哥的抚养权。

当自己的贴身宫女阿箬言语冒犯出言不逊被慧贵妃教训的时候,她一样没有忍,侧面劝阻慧贵妃的同时,却没有强硬帮阿箬,是因为她也觉得阿箬有错,不能纵容,但即使错,她也不输慧贵妃的硬气。

在所住的延禧宫被诬陷散布谣言的时候,她当着所有人的面据理力争,也毫不退步要守住自己的清白,哪怕自愿禁足。

在这些事情上,与一开始妃嫔等级的确定,与太后对她处处刁难,与众人对她身份的嘲笑相比,都是大事,因为干系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是亲密的朋友,是弱小的孩子,是跟随自己的每一个下属的清誉,更是皇帝对自己的信任,所以,不能忍。

不仅如此,《如懿传》最好的地方,更是它揭露了中国旧时传统家庭的原貌。

故事的开场,众人服国丧,青樱去伺候太后,端着滚烫鸡汤孝敬,结果被太后拒绝,还故意刁难,让她无法放下,结果手也烫伤了。这段戏在《如懿传》中有举重若轻的分量,首先奠定了这部剧的基调,便是旧时传统大家族到底是怎么一个样子。媳妇要孝敬公婆,公婆可以挑剔媳妇,嫁为人妻,你就必须成为丈夫的附属,自然也不得冒犯公婆。儒家的三纲五常中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部剧基本诠释的便是这其中深意,而现代人都明白,三纲五常实则是封建统治者奴化人民的工具。

皇子的登基就我们现在来看,基本和一个年轻人年满18,正式成为成年人一样。于我们而言,18岁就是终于可以放开手去闯荡,去冒险,最重要的是,终于摆脱了家长的束缚。对于乾隆来说,也是如此,他以为登基之后,自己是一国之君,可以呼风唤雨,可以任性而为,但却在登基之前,就被先皇教导,坐在这张龙椅之上,生在皇家,不能一切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紧接着,等到正式登基,母后又开始要给皇帝立规矩,这两场戏,像极了中国式家长对孩子始终不肯放手的心态。

第九集中有这样一段戏,逢时过年,大家去给太后拜年,太后直接给各嫔妃交待了新一年的任务,就是培育子嗣。

当时有个朋友很不服气地说,这段戏太奇怪了,所有的女人都跟木偶一样,要任凭太后指示,难道女人就是生孩子的工具吗?

这时候立马有朋友跳出来说,对,那时候的女人,只能是生孩子的工具,不然太后难道让她们出宫去工作吗?

这样的回答简直一针见血。

那时的女子大多没有工作,也不需要工作,基本上生养就是她们的工作,即使放在现在,许多城市的家庭依旧有这样的想法,前段时间热播的韩剧《迷雾》里,女主金南珠饰演的高慧兰,即使在职场上呼风唤雨,是一等一的女强人,但因为没有孩子,回到家便毫无地位可言,甚至被婆家嫌弃,虽然现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已经不会挂在嘴边,但希望女子安分的长辈却大有人在。
《如懿传》虽然写的是帝王将相后宫的生活,但这部剧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将这种“大家”化作“小家”,即使是帝王,后妃,都逃脱不了中国最传统的束缚——生儿育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哪怕你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逃不出这句话的束缚。子孙兴旺,是家宅兴旺的根本,而这里的家更大,是国。

曾经的百姓将皇宫里的生活想象的五彩斑斓,而这部剧就直接将宫廷里最本质的东西拿出来给你看,即使是再德高望重的帝王,下朝之后,依旧要面对人间烟火,要吃饭,要谈情说爱,要敬老爱幼,要为家长里短的事情烦心。宫廷无非是另一座更大的围城,带着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完成与百姓无二的繁衍子嗣的任务。

除了孝敬公婆,生儿育女,《如懿传》更是无时无刻不在讲述“大局为重”四个字。

如懿为什么要忍,于公,她是皇帝的妻子,是众人眼中的娴妃,是六宫之中位列四妃之一,她得体面,于私,她是罪后的侄女,是婆婆眼中戴罪的媳妇,是动则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就更容易被盯上的女人。所以,她从一开始就懂得了后宫的生存之道,不是妥协,不是认输,不是不报,只是所有的事,于公于私,她都要以大局为重,明面上,她不能给皇室丢脸,给皇帝丢脸,私底下,她不能给丈夫抹黑,不能让心爱的人左右为难,即使要惩戒谁,制衡谁,她都是点到即止,而且从不出面,决不嘶吼,不叫嚣,不无理取闹。

在旧时的传统大家庭里,脸面、大局、体统,往往是比财富,身份更为重要的东西,看破不说破,是以大局为重的根本。

都说甄嬛是上一届宫斗的冠军,所以当嬛嬛当上太后,你以为她心里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吗?即使她再有私心,她也不会把场面弄得难看,因为在她眼里,皇室的尊严重要。

乾隆虽然是个大猪蹄子,够花心,够放荡,但是当后宫妃嫔争斗起来时,你以为他心里不清楚吗,当慧贵妃口口声声诬陷海贵人的时候,皇帝非常巧妙地拯救了海兰,也没有当众让慧贵妃掉面子,反而是杀鸡儆猴地处理掉一个奴才给了所有人一个警告,不要搬弄是非,皇帝在乎的,同样是大局。

《如懿传》的好,是第一次有一部戏,让你觉得皇宫生活不是一种向往,不是一种虚幻,而是即使遥不可及的皇宫,一样有着实实在在的充满了烟火气的大家庭的日常,宫斗当然是其中一环,但和《甄嬛》相比,和《延禧》相比,都明显看出了,《如懿》恰恰是避重就轻地在处理宫斗。

在看原著小说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开场就是身为侧福晋的高晞月因为父亲得势,在大丧啼哭的时候,越界挑衅了青樱,在潜邸的时候,金玉妍更是各种冷嘲热讽,奚落青樱,而这些强冲突的戏份,在剧中都一一消减了,而在小说中,并没有着重写的,妃嫔闲聊,皇帝与娴妃的傍晚宴餐,日常宫闱中的零零碎碎,却在这部戏里加强了。

这种不徐不疾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汪俊导演意图之中的稳,恰恰还原了故事的真实性,也可以看出他到底希望借这部戏表达的是什么,不是简单的尔虞我诈,也不是大家生活的鸡毛蒜皮,而是身处皇家,却一样能让大众产生共鸣的日常。

让我欣喜的,还有这部剧里用心的菜肴,几乎每次日常饮食都成了重头戏,不光是菜名,还有那些腾着热气的美食,仿佛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其中的菜香。后来看片尾职员表,才知道原来真的邀请了一级大厨来为这部戏做海天盛筵。

朋友说,这部剧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我觉得是“平地起惊雷,润物细无声”,这部剧的好,就是大戏沉稳,环环相扣,最动人的,却是小戏,当如懿意识到自己身陷皇室,如同囹圄,面对黄昏而落下眼泪,当永璜对着如懿闪动双眼,轻唤她母亲,如懿脸上欣然自得又泫然泪动,以及乾隆与如懿对戏,如懿眼神中透露着无穷无尽的爱时,这部戏真正地走进了人的内心。

那一年四季的绿树红墙,白雪金顶,看似磅礴大气的皇宫,只不过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大家国宅。然而正是越气势磅礴,才越是将这段故事显得更加悲怆和耐人寻味。

和大部分大女主戏不同的是,在所有女主几乎都会获得胜利的故事里,这部剧的结局在历史上早已有了定局,如懿最后不得善终,这正象征着世间的大多数人,不管如何努力,拼斗,最终也不一定能拿下成功。但即使结局悲怆,却依旧想看这一路她是如何撑到最后,这才是这部剧的魅力所在。

知乎上说《甄嬛传》和《延禧攻略》最大的区别,其中最后一句这样写道:《甄嬛传》的创作团队憎恨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于正的团队却欣赏他们创作的那个时代,这边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差距。

同样的,这也是《如懿传》和《延禧攻略》最大的差距。

责任编辑:金子棋 jinziqi@wufazhuce.com

作者


周宏翔
周宏翔  @周宏翔
青年作家,代表作《名丽场》《当燃》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