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的故事如果停在牛背山,停在只有潇洒,放肆,弹琴奏乐和把酒言欢会不会更好?
停在令狐冲嘴角轻扬的不羁里,停在一种仰望,憧憬和传说里,是否更符合我们所认识的徐克?
一个在他镜头里,补完了我们最理想的武侠意境的导演。
尊严、复仇、荣誉和牺牲这样的内核徐克电影里也是常常有的,他却从不试图燃起你熊熊斗志。何谓之为“侠”?徐克的电影总是像轻轻抖落身上的灰尘,把侠客无奈的使命和羁绊抖落在喧嚣的尘世间,只留下那份初入江湖的热忱与洒脱。正义和道德,更像是直觉一样与他的人物相生相伴,这些徐克的“侠”,不谈荣辱,只管自己高兴。
因而不管是令狐冲还是黄飞鸿,似乎都只出席了江湖的一部分,但徐克真的意止于此吗?
当我回顾徐克的系列作品,竟发现“和尚”这个看似与徐式武侠不接轨的人物与他所理解的江湖攸兮相关。
“其实江湖一直没有变过,只是我们了解江湖多少而已。”(2017年徐克采访)
1991年的《倩女幽魂3:道道道》,梁朝伟饰演了徐克的第一个和尚:十方。
1993年的《青蛇》,赵文卓贡献了法海。
2017年的《西游:伏妖篇》,吴亦凡借尸还魂用唐僧补完至尊宝的遗憾。
2018年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阮经天的圆测成为了江湖争斗中,绝对的高人。
这四个和尚,都没有穿上侠的披风,他们甚至试图以远离江湖的姿态在旁观着这个江湖。可是在我看来,他们恰恰应对着“侠”的四种人生阶段,成为武林轮回的一种缩影。
一、十方和尚
江湖有自己的秩序和道德,而这一切与游于江湖边缘的小和尚十方是不相关的。
“我是个和尚,有清规戒律要守”
在《倩女幽魂3》里,如果不是女鬼小卓闯进十方小和尚的生活,他甚至不知师傅说的“六根未净”指的是什么。
于是他误入江湖,有了恩怨情仇,把复仇和牺牲收拾在正邪不对立,人鬼不能共处的使命感下,好像还是那个局外人,事实却一步步踏入他的红尘,再也回不了头。片尾,十方肉身代替金像完成伏妖,却在上路时对燕赤霞和师傅撒谎,说小卓魂飞魄散,他不再是一开始动了邪念立马念经的小和尚了,清规戒律的绳索从他身上滚落下来,他已进入江湖。
十方不谙世事,本份单纯,就像每一个阴差阳错被卷入江湖的少年,磕磕碰碰,当局者迷,待回头,已与当初的自己大相径庭。
江湖的磁铁,永远都在吸那些生来敏感多情的浪荡儿,当你以为你只在维持自己内心的秩序,江湖的羁绊正朝你席卷而来。
徐克的第一个小和尚,是将成侠而还未成侠,他朝气蓬勃,他黑白分明,他意图当断立断,却最终泥足深陷。他更是每一个少侠的原型,具备了极端简化后的可爱和干脆,他是具有生命力的,每一次江湖改写的星星之火。
二、法海
法海,一个令人讨厌的和尚。
他自然谈不上侠,他是得道高僧,他坚信正邪不两立,却屡次被自己的执念控制,误判,然后犯错。他自以为过了十方“六根未净”的阶段,却被佛法的教条一次次捆绑住手脚,他草率地终结了修道百年的蜘蛛精,又在跟白蛇青蛇的斗法中,牺牲数百条人命。一句“等级有序”使他与佛缘相离更远,而更像深陷尘世中身不由己的可怜人。
法海本不在江湖,却试图掌控人和妖的生杀大权,去给江湖制定他所认可的秩序和规则,因而滚进红尘,先后破了邪淫、妄语和杀生的戒,变成一个表里不一的凡夫俗子,只能在江湖中渡他的劫。
他执着于佛法,就像武林中人执着于武功和名声,当青涩从身上褪去,他们的功力日渐增长,野心也跟着膨胀。正义,只是伪善的代名词,当他们一步步接近江湖的皇冠,内心却杂草丛生,不再现当年的正义凛然和快意恩仇。
就像《神雕侠侣》中,全真教与古墓孙婆婆一战,郝大通失手打伤孙婆婆一句“我失手伤你,实非本意。这番罪业既落在我的身上,也是你命中该当有此一劫”就想作为开脱。其中傲慢,正如法海,自视甚高,丢了侠的胸怀。
三、唐僧
经历了前两个阶段,《西游:伏妖篇》中的唐僧似乎更对得起徐克式的浪漫。
本是超脱红尘之外的角色,却因普度众生的使命要在红尘历经劫难。而这个唐僧的取经之路,更像是走在失恋后的奈何桥。
“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痛苦,有过执着,放下执着,有过牵挂,了无牵挂,这是一种境界,而我,只是一个凡人。”
像不像一个被红尘玩弄的失意侠客?
像不像遇到任盈盈前落寞孤单的令狐冲?
天大地大,我却没有一处安身,游荡在天地间,只能与自己相伴。
这种哀愁,仿佛是一种情结式的江湖情怀,一种只属于英雄的灰色。
加上这层底色,才有断离舍,才能化入仙境,上演徐克量身定制的武侠。放下江湖的争斗与诱惑,放下教条和规则,与这个险恶江湖和平共处。
这个任由六根不清净的唐僧,竟有几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坦荡,手无缚鸡之力,却有心怀天下的胸襟和对嚣嚣尘世透彻的洞察和领悟。
世事最终会如浮云一般飘散,唐僧的气度活脱脱大侠风范。
四、圆测
那《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中的圆测又是什么?
“侠是需要一些智慧的。”
徐克在某次采访中的这句话或许能为圆测的形象做一些提示。
电影中,圆测拥有绝对的实力,是平息战争最终的英雄,他劝人向善,放下杀心,如果你有注意彩蛋中封魔族跪下的场景,你会发现封魔族已被圆测成功收服。
这种设定让你想到点什么?
圆测那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在电影中多次出现,它到底代表什么?
作为玄奘的弟子,圆测接过了师傅的愿望,那便是普度众生。
但这还不够,这句话还意味着“佛”的形象会长存人间。
在《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中,正是圆测扮演了这个佛。
圆测,就像盛唐的武林盟主,武功高强,名声响亮,一呼百应。他的力挽狂澜,直接导致了佛教的兴盛,圆测与方士的对决,就像在还原历史的佛道之争,武则天建立武周之后,兴佛抑道。
从初生牛犊到武林盟主,这并非每一个侠客的人生轨迹,甚至许多人在中途便离场,在江湖中开拓另一种侠义,徐克却用四个和尚写尽了侠的颠沛和宿命。
记得袁和平曾说,徐克就像武侠世界里的风清扬。
而徐克对自己的描述是“我只是一个藏在大侠后面的人。”
他了解江湖,却不揭穿江湖,他无法在思过崖遇见令狐冲。
“世上最厉害的招数,不在武功之中,而是阴谋诡计,机关陷阱。倘若落入了别人巧妙安排的陷阱,凭你多高明的武功招数,那也全然用不着了。”(《笑傲江湖》——风清扬)
他只能借四个和尚,悄悄地告诉你一些江湖的事,这些故事有的浪漫,有的悲怆。
而江湖,是他的梦,也是他的劫。
即使80年底离我们越来越远,徐克的武侠却从未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