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刚结束不久,上影节如火如荼开始了。忙着分享抢票攻略和置换票根的影迷们,又将迎来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在两大电影节中,国际首映片单里有一部我个人比较钟爱的电影,即大林宣彦的《花筐》。
在15岁时就在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拍摄现场做实习的大林宣彦,被誉为“影像魔术师”。据报道, 他2岁时就开始摆弄白铁皮的放映机,6岁时则已能在胶片上画画来制作动画。(那时他所制作的《胡涂先生》后来被改编成了由三浦友和所主演的电视剧与电影)
这个导演在80岁高龄之时完成了自己长达40年以来最想拍摄的电影——《花筐》。
《花筐》凭借超现实主义风格和抽象的意识流形态获得第72届日本“每日映画大赏”最佳影片。
但在北京电影节长达168分钟的放映中,由于剧情过于跳跃,人物关系纷繁复杂,有不少观众觉得影片晦涩难懂,中途离席的也不在少数。
不过在我看来,《花筐》完整而又立体地诠释了“厌战”,传递了一位艺术创作者面对战争的不忍、善良与仁慈。
2016年8月,《花筐》开机,已是80岁高龄的导演大林宣彦被诊断为肺癌,只剩下三个月生命。那年8月到10月期间,他一边拍摄,一边接受抗癌治疗,直到次年4月才向剧组成员公布病情,5月的复查结果良好,结论是“余命未定”。
《花筐》是根据檀一雄1937年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在一次采访中,他坦言道, “正因如此,才渴望表现自由的珍贵”。他将《花筐》献给了被战争夺去青春的父亲,也献给了原著作者檀一雄。
他理解了他们的“放弃与觉悟”。
《花筐》的故事讲述的正是在战争的笼罩下,几个少年少女一起度过的一段“无良”的青春岁月,以及战场后方各色群体的生活面貌和社会形态。
1941年的春天,17岁的少年榊山俊彦离开住在阿姆斯特丹的父母,跟随姑姑和罹患肺病的表妹美娜在佐贺县唐津开始生活。新学期伊始,他认识了阿波罗神一般英勇的鹈饲、虚无僧一样的吉良、轻浮的阿苏等同学。
刚刚归国的男主角俊彦是一位懵懂乐观的少年,受战争阴影最小,因而天真浪漫、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的姑父在战争中牺牲了,留下坚强的姑姑独自撑起这个家庭,除了日常的家庭琐事,她还要照顾身患肺病命不久矣的小姑子美娜。
影片开场,姑姑靠吸食小姑子的血度日,同时又把她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弱不禁风的美娜苍白着一张脸,显得愈加楚楚动人,令处在青春期的俊彦为之倾倒。
一向独来独往的美少年鹈饲拥有如希腊神话中男神一般健美的身材,他是美丽女孩千岁的男友。千岁作为战争年代的遗孤,在自家餐厅当侍应生,会做好吃的豆腐。战争的号角拉响,千岁替为国捐躯的勇士缝制千脚头巾。
吉良生性孤僻、古怪,和年迈且神经失常的奶奶住在山顶上。腿脚不太利索的他脸上时常挂着“生人勿进”的警示,只有天真的俊彦一再主动靠近他,希望和他做朋友。
他在班里另外一个朋友是热衷吵闹搞笑的阿苏。阿苏身体不好,却总是装出乐观坚强的模样,是所有人的开心果和“小丑”。
几人的关系错综复杂,表面平静和谐,实则暗潮汹涌、扑朔迷离。这一切掩盖在表象下的沉重、苦难,都随着美娜“死前聚会”的开展而变得愈发清晰。
千岁、亚音是美娜休学前的同班同学,鹈饲虽是千岁的男朋友,却不知道身为她表哥的吉良从小到大一直在侵犯她。
亚音明知俊彦喜欢自己的好朋友美娜,依旧和他在美丽的月光下接吻;也知道鹈饲是千岁的男友,却还是怂恿他去与美娜苟合。
单纯、弱小的美娜虽然也对俊彦有好感,但当他们去到当年姑姑和姑父亲吻的海边、俊彦准备亲吻美娜时,她却拒绝了。
同样的情形重现,美娜却拒绝不了美少年鹈饲。
但她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好朋友千岁受表哥吉良的指使,拍摄了大量和自己有关的裸照。同时,吉良终于在千岁长大成人之后,彻底占有了她的处子之身。
这一切俊彦看在眼里,被蒙在鼓里的是鹈饲。
一切真相大白之后,少年们的关系趋于决裂,美娜的病情日益加重。姑姑一面认为美娜不可以再恋爱、心碎、对生活抱有幻想,一面被像极了自己年轻时候丈夫的美少年鹈饲深深吸引。
在最后一次聚会上,打扮时尚性感、美丽大方的姑姑与少年鹈饲有一段美轮美奂的舞蹈。虚实相交间,少年少女们的思绪私下飘散,找不到归属。
至于俊彦,他还是一边对表妹美娜抱有爱慕之心,一边和女性朋友亚音进行“不良”的青春讴歌。
在这样一个迷惘、纷乱的畸形社会中,少年少女们度过了一个混乱、纠结的青春期。
还有两两相望、依依不舍话别的少女与军官;有神神叨叨、喋喋不休、休怨天忧人的妓院老鸨;有历经丧子之痛后几近癫狂的疯婆子;有深谙世事后装傻逃离硝烟的高龄医生;有与军国主义背道而驰、形单影只的左翼共产主义教师;以及在军国主义宣扬下天真高举旗帜的孩童……共同塑造了战后混沌的现实社会。
该片拍摄期间,剧组得到唐津神社秋季例大祭的全面协助。所以,影片呈现出宵曳山、神幸祭和翌日祭以及各式各样的曳山狮子祭典的盛况。
关于电影里超现实画面的大量运用,导演大林宣彦是这样解释的:“无论CG多发达,也无法再现真实的战争阴影。我反倒希望通过CG营造虚幻,以此影射世间最大的谎言——呼唤和平,却从未实现和平”。
《花筐》与大林导演的《空中之花—长冈花火物语》、《原野四十九日》并称为“战争三部曲”。他回忆自己的过去,称自己是经历了战争时代的孩子,他亲眼目睹父兄为复兴破碎山河而做的努力。所以,他致力于拍摄带有地方特色的“故乡电影”,挖掘地方文明与灵魂。
他强调,《花筐》并非反战电影,而是“厌战电影”。
“不希望再次发生战争。广岛事件和珍珠港事件都很不好。我也真实地感受到因原子弹爆炸而失去亲人、曾经的军国少年的罪孽深重。我们这些了解战争的人必须留下点什么。我希望通过电影呈现出这个世界没有的东西。那种惊讶和冲击将发现新世界。和平是不是这个世界所缺少的?虽然缺少,但和平是非常美好的。如果大家这样想,或许就能意识到自己必须创造和平”。
庆幸的是,大林熬过了疾病,“遗作”之说未能成立。现在,他已经开始准备下一部作品。
他说,“必须更多地利用患癌的经历,才能拍出更真切的电影”。
本片由积家✖️上海国际电影节荣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