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生活在他乡

——关于《我在伊朗长大》

文/李开春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和考试。我研究的课题不涉及实验,也从来没去过实验室,所以我就向导师申请不参加培训和考试。

没想到被一口回绝。老师的理由是:别人都参加了,你为什么不能去?

我坚持没去,找到了院里的负责人,签了好几份协议书,和导师闹得也很不愉快。

这件事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从小到大,无论我的学习成绩多好,从来都没有老师喜欢过我。

因为我不“乖”。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虽然讲的是一个在伊朗生活过的姑娘,实际上,代表的是每个在大环境下“特立独行”、坚持自我的个体。

从前如此,往后依旧。

《我在伊朗长大》

电影拍摄于2007年,讲述的是一名伊朗女孩Marjane的故事。影片的原著绘画者以及编剧、导演之一正是这位法国籍的伊朗女孩——玛嘉•莎塔琵。

影片中的画面全部来自Marjane本人,作品带有浓重的细密画风格。但不像传统的细密画那样色彩艳丽,除了故事开头,通篇的画面都用黑白二色表现,它代表着Marjane本人对于这种传统宗教的反抗。

影片一开始,Marjane来到机场,她戴上能遮住面部的纱巾想要回家,却没有签证,不得不一个人坐在候机大厅一根根的吸着烟,过去的记忆也随之涌现:

Marjane出生在伊朗大革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惶惶不可终日。

时局越来越紧张,人们也越来越恐惧。大家秘密聚会,喝的烂醉如泥,哪怕他们明知道在这个国家烈酒是被禁止的。

但Marjane的家庭民主、自由,父母和长辈的关爱让她成长成一个单纯、真诚、又有些叛逆的孩子。

她的理想是当一个女先知,还列了诸多条例:

她热衷于西方摇滚,拿零花钱买违禁磁带听,还在衣服上绣字:

当老师在课堂上冠冕堂皇地歌颂政府:

她勇敢地站起来反对:

她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但同时遭到了学校的惩罚。

为了避免她犯下更大的“错误”,她的父母决定送她去欧洲。

欧洲向她张开了翅膀,但并不是想象的那样。

刚搬到妈妈朋友家没几天,就被迫换到了一个寄宿家庭。

但是因为不满房东对她国籍的嘲讽,很快就搬走了,她居无定所,从一间公寓搬到另一件公寓。

在学校,她的国籍和过去很快引起了一帮混混的注意:

她加入了乐队。

Marjane试图说服自己她已经找到了归宿,但她还是格格不入,节日的时候尤为明显。

在这里,她第一次遇见爱情——篝火派对上她和一个男孩子一见钟情,但一夜良宵之后对方居然抱着她感激地说:

结束了荒唐的初恋,第二个男人更奇葩了。

帅气的外表点燃了Marjane的少女心,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表面上爱着她的男朋友,是个朝三暮四的混蛋。后来的某一天,沉浸在爱情中的Marjane无意间撞破了自己男友的床上躺着另外一个女人:

伤心欲绝的Marjane大哭了一场,生了一场大病,然后终于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回国后的Marjane在消沉了一段时间后决定上大学。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男女平等却远远不够。

解剖绘画课上,人体模型是全部遮住的女模特:

开大会时,Marjane激烈地反驳学校:

她再一次恋爱了。

但约会时,因为和男朋友在街上手拉手而被警察扣留并处罚。无奈之下,Marjane和男朋友只能在家里约会,于是他们决定干脆结婚。

婚礼上,妈妈流着泪说:“我要你独立、受教育、有文化,然而你却在21岁结婚,我想让你离开伊朗,自由自在。

玛嘉不以为意,对妈妈说: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Marjane的婚后生活并不愉快。两人的生活不像婚前那么甜蜜,他们不再有交流,Marjane想要离婚。

她找到外婆哭诉。

外婆笑着说道:吓得我心脏病都快犯了,就这个吗?我还以为谁死了!

获得支持的Marjane很快和和丈夫离了婚,再次出国。

故事到这里结束。 

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外婆。

她是Marjane的精神领袖。

在战争混乱的年代,当外婆听到有人祈祷“愿神征服这些蛮族”时,会抱着嘲笑回应:“愿神听见你的祷告。”

她教Marjane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Marjane在路上遇到革命卫队盘查,因为画了妆被困住时,Marjane想起路上有个拿眼睛瞟她的人,就诬陷对方和他说下流话,导致对方被警察带走。

回家之后,Marjane把这件事讲给外婆听,结果外婆第一次对她发了脾气:

Marjane辩解说:“你明明知道,我没有选择。”

外婆大声斥责她:

在Marjane眼里,外婆永远是那个,每天会在Bra里放茉莉花的有魅力的人。

Marjane出国前一晚,外婆抱着她,给了她一个永远适用的忠告:“在你的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混蛋,如果他们伤害你,直接把他们逼得狗急跳墙是很愚蠢的。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因为世上最糟的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要维持自尊和诚实正直。”

Marjane是幸运的,她不光有一个如此充满智慧的外婆,还有一对开明的父母。

当Marjane被宗教洗脑时,父亲拉着他坐过来,给她讲述历史,让她自己判断:

当Marjane打电话给他们,说自己要回家,爸爸毫不迟疑地回答:可以!

Marjane说:“你们可以答应我,不问我任何问题吗?”

他们欣然同意:

故事发生在伊朗,有极大的宗教和政治背景。

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不断流浪、在万家灯火的圣诞节里,独自对着电话那端的父母偷偷哭泣的Marjane。

她是我们每个漂泊在异乡的人。

第一次出国时,Marjane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伊朗人。

但在影片最后,当的士司机习惯性地问道:“您是从哪里来的?”

Marjane毫不迟疑地回答:

何处安心是吾乡。

责任编辑:高梦苒 mengran@wufazhuce.com

作者


李开春
李开春  @李开开开春
爱国儿女,鸡汤爱好者,不务正业的理工女。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