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著名女作家隐秘的肉欲情事将要搬上大银幕了

——关于《薇塔与弗吉尼亚》

文/ Sunny 鲸鱼

坦白说,在《薇塔与弗吉尼亚》(Vita and Virginia)开拍的消息传来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英国意识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有过一段同性恋情。

 
右边是很多文艺青年都熟悉的伍尔芙,左边是薇塔

伍尔芙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作家,被人奉为女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先锋,但最后,长年被精神郁积困扰的她,选择了自杀。

 
妮可·基德曼在《时时刻刻》(the hours)里演过伍尔芙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至于薇塔是谁?我一点都不了解。

《薇塔与弗吉尼亚》拍摄的是她和伍尔芙的恋情,这我看到了,但印象里一直忧郁内向,而且还跟丈夫有着稳定婚姻的伍尔芙,到底是怎么和她走到一起的呢?

影片要讲述的就是这个过程。

 
薇塔·萨克维尔的儿子在《一段婚姻的肖像》也写到了妈妈和伍尔芙的关系

今年9月,《薇塔与弗吉尼亚》在爱尔兰岛正式开拍,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喧嚣的1920年代。当时,弗吉尼亚·伍尔芙写出了《达洛维夫人》,一举触到了现代文学的顶峰。

 
「高妹」伊丽莎白·德比茨基(Elizabeth Debicki)饰演的伍尔芙

名誉的提升,抹不去弗吉尼亚内心深处的黑暗和郁积。瞬息万变的情绪折磨着她,让她时而狂躁,时而抑郁。

尽管有着各种精神问题,这却丝毫没能阻碍薇塔·萨克维尔对弗吉尼亚的爱慕之情。她被作家的文字戳中软肋,反过来,她也用自己的情书和诗歌一点点靠近了作家的心。

 
片场照曝光,饰演薇塔的是英伦美女杰玛·阿特登(Gemma Arterton,左)

说来也许不可思议,薇塔对弗吉尼亚的求爱过程是明目张胆的,她和弗吉尼亚各自的丈夫都对此知情。这说明当时英国的文化圈已经开放到了何种地步。

当然,这跟薇塔本人的性格也有关系。她极其外向、直率,是弗吉尼亚的反面,有着超强的人格魅力,和“一双美腿”(弗吉尼亚语)。

 
冒险家薇塔

薇塔喜爱冒险。她曾长驱直入中东一带,把自己的见闻揉在情书里寄给深居简出的弗吉尼亚。她兼具男性与女性的气质,刚柔并济,弗吉尼亚就是以她为蓝本,才写出了那部《奥兰多》。

贵族少年奥兰多被女王赐予不朽的青春,此后四百年间,她/他时男时女,和不同的人发展出不同的恋情,同名电影里饰演奥兰多的是蒂尔达·斯文顿。

薇塔结束旅行回到英国之后,将她和弗吉尼亚的恋情推向了高潮。二人共赴云雨,把纸上和谐也带上床笫。

要知道,此前的弗吉尼亚对性生活一向羞怯,和丈夫列奥纳德都不怎么同房。与薇塔的交往,显然让她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当然,这对她来说,也可能是太大的一步。

尽管在和薇塔的关系中,她怡然自足地沉浸了十年,但最后,弗吉尼亚终难逃脱心病的魔爪。

于是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那一天。

睡醒的弗吉尼亚,在口袋里塞满小石子,淌进欧塞河深处,再也没回来。

 
静静的欧塞河(River Ouse)

导演钱亚·波顿说《薇塔与弗吉尼亚》是一部“新鲜刺激,聚焦创造力、激情、性和情欲”的影片。

我也相信这部片有了女同元素的加持,一定会相当吸睛,堪比去年的《小姐》,但私心说一句,相比大尺度的床上动作,我只想看二人用书信传奇的细腻情感。

这么说会不会显得很做作?

 
青少年时期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和「高妹」还真有一点像

早逝的弗吉尼亚内向敏感,她有充沛的写作天才,却为此付出了重大代价。

童年时,她的生活就很不幸。父母在结婚前已经各自有过一段婚姻,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还侵犯过她的身体。

与此同时,她那位极力维持英伦绅士形象的父亲,对外虽然各种彬彬有礼,对内却专制、怠慢。他的大男子主义,经常会羞辱到年级尚小的弗吉尼亚。

整个家庭经历,给作家留下了永远的精神创伤,也激发出了她日后的“女权”倾向。

 
伍尔芙的《到灯塔去》被认为是「双性同体」的女权主义创作

成年后,弗吉尼亚有过两次精神崩溃,分别因为父母的先后离世。她甚至试过跳窗自杀,而在不那么激动的时候,她也经常处在混乱迷糊的状态里。

看过《时时刻刻》(The Hours)的人大概还记得妮可·基德曼演的弗吉尼亚吧。她夹着香烟,絮絮叨叨的样子,古怪又脆弱。

 
《时时刻刻》里的弗吉尼亚,妮可·基德曼为了更像她,还戴了个假鼻子

可是弗吉尼亚并不是个完全没有行为能力的疯子。稍微了解她一些的人,都知道她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核心人物。

 
布卢姆茨伯里派的中古自拍照,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乔伊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奥尔都斯·赫胥黎也与这群人过从甚密。

这个小团体是英国文艺与学术界的中心。

1906年,弗吉尼亚的兄弟经常和他们在剑桥认识的朋友在家里聚会,久而久之,这个非正式的沙龙,竟然发展成了“欧洲的金脑”。

不过,即使有经济学家凯恩斯混迹其中,圈子里最让弗吉尼亚在意的人还是只有一位。她,薇塔·萨克维尔。

BBC的三集迷你剧《Life in Squares》(2015),讲述的就是布卢姆茨伯里派成员伍尔芙和贝尔姐妹之间亲密而复杂的关系,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渴望建立自己的世界,能够自由追求理想与欲望。

一开始,薇塔和弗吉尼亚的关系更接近于姐妹情谊。

由于童年阴影,弗吉尼亚对异性总是有些提防的。你在她的小说里能看到,女主人公和男人的关系往往紧张对立,但女性角色间却始终能建立起幽秘且隐蔽的友好。

“同女人的友谊引起我的兴趣”。有这种想法的弗吉尼亚,除了薇塔之外,还结交过很多女性密友。

事实上,在遇到薇塔·萨克维尔之前,她还和比自己大18岁的贵族女性维奥莱特·迪金森(Violet Dickinson)有一段非常深入炽烈的关系。

 
1902年,维奥莱特和弗吉尼亚(右)的合影

那时候的弗吉尼亚还很热情,会直接叫爱人“我的维奥莱特”,甚至能从扮演对方宠物的经历中获得快慰。

1903年,在弗吉尼亚写给维奥莱特的一封信中,竟然出现了这样的语句——“令人惊讶的是你的手指激活了‘麻雀’身上怎样的深处——灼热的火山口的深处!”

她喜欢把自己称作是维奥莱特的“袋鼠”,或者“麻雀”。而“激活”“深处”“火山口”的意味,现在看来仍然相当大胆。

回首往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传记家们会用“浪漫的友谊”、“天真的爱情”来形容她与维奥莱特的关系。

 
薇塔·萨克维尔与弗吉尼亚·伍尔芙

等弗吉尼亚第一次见到薇塔,时间已经跳到1922年冬天,两人相差十岁。

薇塔的全名是维多利亚·萨克维尔-韦斯特,她出身于古老的贵族家庭,是成功的小说家、诗人和园林设计师。

初见之后的第四天,弗吉尼亚邀请薇塔参加一个小型晚餐会,也许她并没有多心,但薇塔已经坠入情网,她在信里对丈夫坦言:“我单纯地爱慕伍尔芙,你也会的。在伍尔夫的魅力和个性面前,你会很沮丧…她是超然的,富有人性的,安静的…直到她想说点什么,她会说得很妙。”

薇塔的外交家丈夫是一个酷儿,这大概能帮你理解她的不隐瞒。在同一封信中,她更进一步写到:“我很少对人有这样的幻想,我想她也喜欢我。亲爱的,我已经失去了我的心(原文:I have quite lost my heart)。”

 
薇塔拍的弗吉尼亚

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薇塔与弗吉尼亚越走越近。只是到了次年2月,我们从薇塔的日记里读到,作家对这段感情的态度似乎仍然摇摆不定:“在里士满与弗吉尼亚共进晚餐。当她说爱让人变得厌烦时,她是多么的正确。生活的兴奋尽在于拉近人们距离的小动作。这使她像是人性的实验主义者,好像她对生活没有太大的激情。”

 
弗吉尼亚与薇塔,二人年龄差距悬殊,从这张照片可见一斑

“缺乏激情”是弗吉尼亚的一大特征,可是这层阻隔也没能抵挡住薇塔强烈的爱情磁场。

而且,在这个开朗的年轻姑娘身边,弗吉尼亚也第一次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快乐。这种关系的危险性,破除了她内心深处的“自我保护的童真意识”。

当然,薇塔的主动和敏锐对二人关系的进阶也功不可没。她很快意识到伍尔芙心灵和肉体的吸引力。

一开始,她只坐在弗吉尼亚的脚踝边,渐渐地,她慢慢靠近……一些实质性的亲密行为渐次发生。

 
薇塔·萨克维尔,1934

这段非同一般的关系再次引爆了弗吉尼亚的文学创造力。1927年,她写给薇塔的情书被列为“史上最好的10封情书”之一。

“看这儿,薇塔——

抛却欲望好么,然后我们就去汉普顿宫苑,在河边共进晚餐,月光下,我们在花园里散心,晚些回家,再来一瓶酒,喝到醉醺醺。

我会告诉你我脑海里的一切,千万百万,无穷无尽——

岁月不能搅浑它们,唯有长河的幽黯才能。

想想那些吧。

我说了,抛却欲望,然后跟我来。”

同样是情书,其他十佳的作者,如福楼拜、海明威、卡夫卡等等,都是清一色的男性,书写的也都是爱情的狂热。

只有弗吉尼亚,用柔软轻盈的笔触,写出了爱情的素净,如同酷热夏日里的一片绿荫。

 
弗吉尼亚的丈夫列奥纳德与薇塔的合照,他对二人的关系似乎并不介意,只想让弗吉尼亚开心

可惜好景不恒久。

一战爆发以后,处在新旧世界交界处的恋情也不能免痛。

虽然我没能找到弗吉尼亚和薇塔具体是怎么分开的,但我猜测,薇塔性格上的狂放,终究不能完全融入弗吉尼亚静谧的生活。

大胆的尝试维持不了长久的关系,二人的“爱情”越来越不稳定(turbulent),最后终于断开了。弗吉尼亚又和丈夫继续在乡下过他们的安稳日子。

今年7月,兰登书屋旗下的Vintage出版社重版了薇塔·萨克维尔两本小说,目前尚无中译本,左图《All Passion Spent》,右图是《The Edwardians》,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关注一下,说不定能读到弗吉尼亚的影子。

耐人寻味的是,1941年3月22日,弗吉尼亚给薇塔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提到薇塔喂养的鸟,她问:“它们是不是一瞬间就死了?”

弗吉尼亚是一名擅长运用细节隐喻的作者。她会这样写,应该不是无来由的。

即便不是故意,鸟的瞬间死亡,也能透露出她的潜意识,可惜,这则信息没有得到薇塔的重视。

1941年3月28日,只隔了六天,薇塔再收到的,就是弗吉尼亚的死讯。

晚年的弗吉尼亚·伍尔芙与丈夫,受疯癫和幻听等精神分裂的症状的折磨,她最终想到了自杀,在给列奥纳德的遗言里她这样写到:“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了。我想,两个人不可能比我们一向更开心了。”

死亡,对弗吉尼亚一直是有诱惑力的。她很少感受到对生活的激情,而在精神折磨中,死去无疑是自我保护的最后途径。

多年之后,薇塔对这件事依然不能释怀,她还认为,“假如我在那儿并且知道她陷入了怎样的精神状态,我是可能挽救她的。”

可是世界上没有什么“假如”和“早知道”。爱人与亲人的疏远和隔阂,对“视感情为支柱”同时又相当自我封闭的弗吉尼亚来说,是致命的。

斯人已逝,我们只能看向未来。

唯愿2018年这部有关她的新片,能让更多人理解那些渴望亲密又羞于索要的心。

唯愿弗吉尼亚·伍尔芙获得了永世的安宁。

责任编辑:高梦苒 mengran@wufazhuce.com

本文付费转载自“奇遇电影”(ID:cinematik)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