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结果出来了,没过。”室友把包往凳子上一甩,整个人呈大字状躺在床上。
“没事儿,再找找,说不定还有更好的。”我安慰她。
但其实这是句谎话。
没有什么所谓“更好的”工作。
等真正工作了以后你会发现,除了加不完的班,吃不完的宵夜,还有永远都不够花的钱。
你会住在狭窄便宜的套间里,日复一日。
彼特拉克在《此刻万籁俱寂》中写道:每天我死亡一千次,也诞生一千次,我离幸福的路程还很漫长。
现代生活丧,并且无力。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电影,也一样丧。
而且是疯狂并毁灭性的丧。
《搏击俱乐部》
电影改编自Chuck Palahniuk 的同名小说,导演David Fincher以麦当娜的御用MTV导演而出名,是好莱坞风格最为突出的电影导演之一。
小说的译者在后序里评价:如果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爵士时代的挽歌,那么《搏击俱乐部》就是现今后工业时代的怒吼。如果说《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年轻人的圣经,那么《搏击俱乐部》就是针对现今消费时代年轻人的绝望而发的宣言。
影片一开始,就是紧张刺激的犯罪现场。
主角告诉我们,三分钟后,混沌行动将会炸毁十二栋信用卡公司总部的大楼,然后一切尘埃落定。
影片的主人公Jack,是一个对老板唯唯诺诺、绝对服从的小白领,工作日复一日,生活没有任何波澜。
他不停地在IKEA上订购家居用品,好让自己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看起来有品位:
即使是那些能明显看到气泡和小瑕疵的餐具也一并买下,并安慰自己说这是由淳朴勤劳的手工业者亲手制造的。
过去的整整6个月里,Jack一直在失眠。并且一觉醒来经常会在另一个地方,而他自己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Jack发现了绝症俱乐部。在这里他认识了Bob,因为激素分泌旺盛刚做了睾丸切除手术的巨乳大块头:
其他人的绝望给了Jack莫大的安慰,他一言不发,别人就会认为他的情况更糟糕;别人抱着他痛哭,他就哭得更大声……在参加完睾丸癌的互助会活动,他第一次睡了一个好觉。
尝到甜头的Jack参加了各种各样的互助会,家庭性侵受害者、酗酒者、皮肤癌、肾病、肝炎……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世界在周围喧嚣,而我内心无比温暖。
问题出现在他遇见Marla Singer的那天。
和Jack一样,Marla也并没有任何疾病,她来参加互助会完全是因为这里有免费的咖啡和零食。
Jack面对她的时候,觉得谎言被揭穿,再也没办法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
他哭不出来了,所以再一次失眠了。
Marla是个梳着爆炸头画着烟熏妆的cool girl,她同样敏感、脆弱,失常对生活感到绝望,还会在家里玩自杀,虽然每次都失败了。
但不同的是,她没有丧得那么彻底。她会满怀希望地说出:避孕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水晶鞋。
最重要的是,她心里有爱。
计划被破坏的Jack和Marla签订了君子协议,合理分配了各自的互助小组,决定老死不相往来。
Jack每天在不同的飞机上醒来,降落在不同的机场。一次性的砂糖包和奶油,一盒黄油,微波炉加热的航空套餐,洗护旅行装,试用装牙刷,小块肥皂,每次在飞机上遇到的,也是一次性的朋友。
坐在飞机上的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飞机能够突然爆炸或者撞击:
在飞机上,他遇见了Tyler——一个肥皂商人。
他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却不以为意,看不起被物质奴役的人,专门去抽脂中心偷人类的脂肪做成香皂,他说:只要肥皂够多,就能炸飞任何东西。
房子被烧毁的Jack给Tyler打电话,然后阴差阳错地借宿在Tyler家里。
Tyler住在不知道谁的破烂的旧房子里,兼职做电影放映员,并且往卡通片里剪接色情镜头,往龙虾浓汤里小便,往甜点里放屁:
暴躁的Tyler要求Jack和他打一架。
他们很快从这种血腥的暴力中得到了快感,进而成立了“Fight Club(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的第一条规则是:别和任何人谈起“Fight Club”!
Fight Club的第二条规则是:别和任何人谈起“Fight Club”!
他们每晚聚集在一起,看两个人在一个绳子围成的方框里互殴,直到一方落败或者认输。他们拼命发泄、力竭方止。
Fight Club很快发展成全国的地下组织,所有成员都将Tyler视为教父。
然后他们决定开展“混沌行动”——摧毁一切,然后获得重生。
后来,当事态越来越不可控的时候,Jack幡然悔悟决定逃离。
也就是在同一个时间,我们终于明白——原来Jack和Tyler,从始至终都是同一个人。
Tyler是Jack分裂出的另一个自我。
这个自我可以大声反抗,和老板作对,肆无忌惮地捣乱,和Marla疯狂地做爱,甚至培养暴力信徒,策划一场毁灭的计划。
所以才有影片开头,Jack自述中提到的:人们总是在问我Tyler是谁,而我说不上来。
影片中,Tyler在一次Fight Club聚会之前发表的宣言式的讲话,这是Fight Club走向最后恐怖行动的一个预兆。
这一大段独白我特别喜欢。
Tyler说:“我在Fight Club看到了最强最聪明的人,我看到了各种潜能,也看着它们被浪费掉。整整一代人都在替人加油、端盘子、当白领奴隶,广告诱惑我们追求豪车华服,做自己憎恨的工作,拼命赚钱只为买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也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也没有经济大萧条,我们的战争是心灵之战,我们的大萧条就是自己的生活本身。我们从小看着电视,相信有一天我们能成为百万富翁、影帝或者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我们慢慢认识到了这个事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
这一段话直戳内心,仿佛Tyler就是面对着我。
这样的恐慌和绝望,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所以影片中,当Tyler拿枪抵着便利店员工的头,问他:你以前想做什么?
他颤抖着、满脸恐惧和悔恨:
“好吧,接下来的六周内,你要是不努力学做兽医,我就杀了你。”
Tyler霸气侧漏,宛如上帝。
看到这里,我想的是——为什么我们往往没能成为自己最初想要成为的人?
没钱?没机会?没时间?或者是为了养活自己不得不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
都是借口。
我们就这样把生命浪费在自己不热爱也不擅长的事情上,每天。
和这名店员一样。
现在Tyler出场了,他来告诉我们:你的时间不多了。
所以你还要选择浪费么?
影片的最后,当Jack用子弹射穿自己的脸颊之后,Tyler也跟着消失了。
他救了Marla,然后牵着她的手看摩天大楼的轰然倒塌:
仍然是没有意外和转折的毁灭。
就像影片一直强调的:必须放弃所有希望,才能重新获得希望。
最可怕的是,看到最后一幕,伴随着配乐和轰然倒塌的大楼,心里竟然会有温暖和幸福的感觉。
毫不夸张的讲,这是我近半年内看过的最好的影片。
导演对于细节的处理和影片内容丰富性的掌握让我感到吃惊,包括剧中穿插的大量Jack和Tyler在浴室内关于父亲的对话以及他和Marla的感情线索,包括Jack跑去报警结果发现警察中也有他的信徒。
各种第一人称式一针见血的旁白。
所有的叙事手法和镜头切换。
这部电影的优点太多,在此我不便一一赘述。
希望每个人看完都能有新的启发。
别再丧了,人生需要意义。
哪怕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