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给了9.1高分,没看过的默默把它列入年度期待

——关于《出租车司机》

文/雷米

与去年相比,今年商业韩影无论从质量还是票房上,都多少令人感到失望。

入围戛纳的《玉子》《不汗党》《恶女》三部,由于发行问题或本身的质量问题,都没能像去年一样发挥出令人惊艳的电影节效应。

《玉子》(左一)入围了今年戛纳的主竞赛单元,但观众普遍对它评价不高,Netflix坚持线上线下同时公开电影,《玉子》被三大院线乐天、Megabox、CGV所拒绝,它们占据了全韩国近93%银幕数,所以影片最后仅在韩国79家独立影院上映

之后的《军舰岛》等一部部大片,虽费力宣传,迎来的却是不尽如人意的口碑和票房。

 
战争大片军舰岛在国内反响平平
 
《军舰岛》的韩网评分

就这样疲软了大半年,直到8月份,《出租车司机》终于冲出重围。

 
《出租车司机》目前的观影人数已破千万,跻身韩影票房纪录前十,还将代表韩国申奥

坦率地讲,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是能带来惊喜的佳作。但如果实在要列一张2017年度必看韩影列表,那它绝对不容遗漏。

这么说并不是对影帝宋康昊的盲信,也不是对“千万电影”名号的盲从,而是因为三个原因。

宋康昊在影片中饰演出租车司机金万燮,他带着德国记者朱尔根·欣茨佩特(Jürgen Hinzpeter)来到韩国光州,护送他将记录了光州惨案的十卷胶片安全带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黑名单」与「新韩影」

第一还是因为今年韩国商业片整体质量确实糟糕,《出租车司机》有点矮子里面选将军的意思。

这么说也许可笑,却并不夸张。

韩影今年仿佛陷入了烂片魔咒,不少片子既有好演员、也在场景、美术、摄影、宣传上大费了心力,最后却连故事都没讲好,难以避免地扑了街。

放在这样的大环境里看,《出租车司机》显得愈加可贵。

第二个原因,仅就电影本身。

主人公金万燮(宋康昊 饰)的外部人视角非常可取。电影不从政治,转而从人性出发,讲述了混乱时代中小人物的彷徨与选择。

影片跨越了国籍、地域、语言、社会阶级等隔阂,凭人性的联系敲响了历史的警钟。

这里有必要说说作为影片故事背景的“光州惨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的光州事件

1979年10月,韩国的独裁总统朴正熙遇刺身亡。12月,全斗焕通过政变夺取军权。

次年5月,全斗焕宣布扩大戒严令,禁止一切政治活动、国会活动。

此举一出,全罗南道的光州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

 
全斗焕政府用部队进行暴力镇压,造成数百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失踪

暴力镇压之后,全斗焕通过被操控的选举成功当选总统,开始了他的七年任期。

光州事件则直到1996年才在法律上正式获得平反。

那段惨剧留下的影像资料想必是重要的“罪证”,这里就有欣茨皮特和金师傅的功劳。

 
军队押着学生离开(1980.5)

1980年5月,这名姓金的司机,曾两次帮助欣茨皮特穿越光州的军事封锁线。后者拍摄的录像让全世界看到了全斗焕的暴行。

韩国人因此一直记得这个德国记者,还在光州为他立了一座碑。

 
欣茨皮特的纪念碑,人们也应当记住一名司机

由于讲述了与光州民主运动有关的故事,《出租车司机》在韩国没少遭骂。

极右派称它为“政治电影”、“左派电影”。导演张勋的政治倾向、电影上映的日期等等,也成了这些人公然讨伐的对象。

 
韩国新任总统文在寅(左)也去看了这部电影

韩国大概是左右派对立最为明显的国家之一。

从80年代起,两派阵营的地域划分就很明显,时至今日,仍是如此。

光州和它所在的全罗南道虽是民主运动及进步思想传播的起源地,但那里同时也是韩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受到了不少地域歧视。

 
今日光州的闹市区街景

两位独裁总统朴正熙、全斗焕均是庆尚道(保守派自由韩国党的大本营)出身,他们在任时大力发展经济,许多资源也向庆尚道一带倾斜,这就使韩国的地域政治分化变得更加明显。

去年金秀玹导演的《我孙子最棒》讲述了一老一少两个极右派伙伴的故事。韩国民间左右派对立的畸形政治生态由来已久。

 
《我孙子最棒》,据说是「讨厌政治者」的必看片

《出租车司机》值得一看的第三个原因,是它对韩影表现自由的特殊意义。

朴槿惠政府“黑名单”的公开、执政党和总统的更迭,在某种程度上,让韩国艺术界进入了表现自由的新阶段。

我认为《出租车司机》并不是一部政治电影,只是与韩国民主化运动史上的痛点有关。

在此之前,直接描述光州事件苦痛历史的电影可谓是凤毛麟角。

 
1996年,张善宇的《花瓣》讲述了光州惨案时代背景下的少女受难记
 
2007年金志勋的《华丽的休假》也直面光州锦南路的武力对抗

07年金志勋的《华丽的休假》是一个节点。

这部电影之后的10年,是韩国右派保守政党重新执政的时期(直到去年朴槿惠被弹劾下台)。这期间关于民主化历史的电影寥寥无几,不少导演纷纷改拍“抗日”大片。

日占时期题材以及古装题材在影院风行一时,这难道会是巧合吗?

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2013年同样是宋康昊主演的《辩护人》。当中虽然提到了光州事件,但它并不是主背景。

而且就因为出演这部片,宋康昊被朴槿惠政府列上了文艺界的“黑名单”。

宋叔在《辩护人》里饰演的律师宋佑硕是前总统卢武铉的原型,他在激烈的民主化斗争背景下,走上了为民主辩护的道路。

现如今,新总统文在寅、宋康昊,和片中记者欣茨皮特先生的遗孀共同在影院观看了与光州事件有关的《出租车司机》。这大概是此前十年间韩国人难以想象的光景。

我们很难说新政府是否能完全清理积弊,致力维护艺术家的表现自由,但「黑名单」的公开和左派政党的回归确实更新了大环境。

一些批判社会的题材,前十年饱受压抑,未来几年将有可能渐次登场。

《出租车司机》只是一个开始

局外人的选择

张勋导演说过,他所选择的出租车司机视角,与现今观众的视角是一样的。

司机金师傅是光州事件的局外人,类似的,观看电影的我们也是未曾经历过这一历史的旁观者。

 
张勋是金基德的弟子,2008年就凭《电影就是电影》拿到了韩国影评奖最佳新人导演奖

影片里的主角金万燮,是一个努力赚钱养家糊口的单亲爸爸。

他拖欠房租,还跟修车师傅讨价还价,之所以愿意载欣茨皮特往返光州,也不是为了什么民主气节,而是因为对方开出的10万韩币的天价。

10万韩元在当时是什么概念?我按照物价上涨倍率算了一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66万韩元(2万人民币左右)。而且80年代韩国出租车的起步价还只有500韩元。

所以当时的金万燮不顾自己英语多烂,一听说有这样的肥差,马上从餐馆飞奔而出,忙不迭地开车出发,抢到了这位本不属于自己的外国乘客。

为了强调他对政治运动的无兴趣,我们能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听到金万燮用讽刺口吻评价抗议示威的学生, “是为了去示威才上大学的么?”。

作为一个小市民出身的出租车司机,他无法理解那些走上街头示威的知识青年。对他来说,和女儿一起过着安定幸福、不缺吃穿的平凡生活已是最大的祈愿。

光州城内的暴力、流血和死亡未必改变了金万燮的政治立场。起初,他仍然挂念着钱财与女儿,不愿搅和进示威游行的队伍。

但在与欣茨皮特、在植(柳俊烈 饰)等人的相处中,他看到大路上年轻人在暴力镇压下倒地,终于还是把车开了出去,参加救助,从旁观者变为当事人。

金万燮是左派还是右派?这不重要。他相信自己亲眼看见的事情,会跟随内心的指引。

他的施救绝不是因为突然接受了什么政治理念,他只知道,再不出手,这些学生就会死。

实际上他对光州示威者的政治诉求了解的真不多。

语言的隔阂使他无法与欣茨皮特进行顺畅的交流,夜宿光州的时候,他们和在植等人也只聊了一些生活日常。

所以这里其实留了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当我们选择某一阵营时,彼此间是否一定真的需要通彻的理解?

《出租车司机》显然展示了另一种可能——超越国境、社会阶级、语言和政治理念,人与人之间仅仅出于人性之善,就能互相理解。

某些电影会因为一个场面、一句台词,甚或一个瞬间而变得丰盈。

《出租车司机》中最华彩的部分,就不是什么激动人心的追车戏,而是金万燮改变心意的一刻。

他听着音乐,落下眼泪,调转了方向盘。不夸张的说,整部电影只为这一幕存在都足够了。

相比之下,一些略显刻意的安排,倒有些不尽如人意。记者欣茨皮特也远没有金万燮这个人物有力。

在这个外国人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大部分时间他都只是在拍东西。除了所谓的使命责任感之外,他一无所有,仿佛一个记者的标准模型。

另外,电影对政府方面的塑造也比较失败。他们是反派,突然就开始抓正派,就刻画的方式来看,你会很难分清这群人究竟是政府还是黑帮。

又或许,在导演和编剧眼中,那个时代的政府本来就和黑帮没差吧…

走出银幕的寻人启事

前面说过,电影改编自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德国记者欣茨皮特因他的光州录像一举成名,但那个载过他的出租车司机,却消失在历史里。

无论是欣茨佩特自己,还是电影制作团队,都曾为寻找这名至关重要的金师傅费尽心机,但却一直未果。

没想到电影上映之后,推特上一位用户的发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是金砂福的长子。昨天我们兄弟看完了这部电影,感觉就像一直在我内心的英雄终于出来了一样。对于没有忘记家父并寻找他的欣茨皮特先生致以感谢,也为已去世的家父祈祷。感谢电影制作团队的所有人。“

 
金砂福长子金承必的推特原文
 
金万燮的原型,名叫金砂福

经过调查和取证,这段漫长的寻人之旅终于有了答案,有关司机金砂福的更多资料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电影制作前期,导演及团队手中的资料十分有限,因此只能部分还原当年的故事,还得加上大量改编。

现实中的这位金砂福,其实与宋康昊饰演的金万燮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金砂福长子金承必手拿父亲的旧照

首先,金砂福并非标准意义上的出租车司机。他其实是隶属于朝鲜酒店的专门司机。

其次,金司机的英语绝不是片中搞笑的三脚猫水平。他精通英语和日语,接过许多外国记者。

最后,他的经济状况并不差。资料显示,他个人名下有三辆高级出租车,专门接待酒店贵宾。而且,他儿子(对,不是电影里说的女儿)还透露,父亲生前一直对民主化十分关注,经常阅读进步书籍,是一位人权主义者。

这和电影里的金万燮真是有天壤之别。

《出租车司机》的末尾部分有一段欣茨皮特的真实影像。

在电影准备期间,张勋导演找他拍摄了这段录像,问他想对那位出租车司机说什么话。

这位老记者沉默许久以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很想你。”

遗憾的是,这也成为了欣茨皮特先生与我们的最后一次相见。

2016年1月,电影还没完成,欣茨皮特就在德国与世长辞。所以直到临终,他都未能找到30多年前的那位金师傅。Twitter上那则留言,显得有些姗姗来迟,却总要好过一无所获。

本月6日,推主金承必(音译)到光州参加了欣茨皮特的纪念展。这也算是完成了逝者的夙愿吧。

 
纪念展现场
 
展览上陈列了欣茨皮特当年的证件

尽管人们常说电影是电影,现实是现实,但《出租车司机》却成了一则跨越影像与现实边界的“寻人启事”。

那在现实中遗失的,终于借助电影水落石出。

责任编辑:高梦苒 mengran@wufazhuce.com

本文付费转载自“奇遇电影”(ID:cinematik)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