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万里,烈日当空,有人衣着破旧,独自赶路。风很大,他嘴唇皲裂,步履疲惫,神态却焦急。
他叫张九声,是一名劳改犯。劳改六年,这次从农场偷跑出来,是为了去看一场电影,确切地说,是去看正片开始前的那段新闻简报。
这是电影《一秒钟》的开场,也是贯穿全片的故事线。这一次,张艺谋片中的故事简单精悍得让人意外,却内核深邃,情怀满溢,着实称得上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耐人寻味的是,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三位主演背后的那条故事线,细细品来,各有时代的辛酸。
01
张九声:用一生铭记一秒钟
张九声是影片的绝对主角,整个故事都是以他的视角展开。得知女儿在新闻简报里出现,张九声冒着被加重处罚的风险从农场偷跑出来,拼了命也要看一看。为什么?删减后的电影没有交代,但许多人已经知道,这是女儿留在世间最后的影像。
影片最初的几分钟,台词大量留白,张九声这个人物身上所呈现的疲惫,以及从内而外散发的孤苦气质,全凭演员的神态动作予以体现。倔强,寡言,没有朝气,是张九声最显著的特点。这样一个人,即便在当时也属于社会底层,不知吃过多少苦头,受过多少白眼,才能藏起浑身的凌厉,变成如今这副低眉顺眼的老实模样。
这一路有多难?好不容易来到一分场,却得知电影已经放映完毕,下次再放要等两个月后。刚要动身追随送片人员赶往二分场,半路又杀出个脏兮兮的小毛孩,二话不说抢了胶片就跑。
好不容易抢回胶片,又被粗心的送片员草草扔在牛车不慎滚落,在黄沙地上拖了一路,残破不堪几近报废。而张九声一边用蒸馏水小心翼翼擦拭胶片,一边仔细辨认胶片内容的小细节,把父亲想要看到女儿的迫切渴望诠释得淋漓尽致。
最震撼的一个镜头,当属张九声趴在小窗前认真看完女儿新闻简报后的那个转头。费尽千辛万苦,只看到女儿留在世间的最后一秒钟。欣慰,自责,心疼,不舍……种种无法言说的复杂情绪写满脸庞,泪水混着鼻涕挂在脸上,他哽咽许久,才勉强挤出那句点睛台词:“一秒钟太短,不够。”
就这样,张九声在空荡荡的放映厅里坐了一夜,一遍遍重复女儿的镜头,似要把那短暂的一秒钟刻进骨子里,牢牢记住女儿最后的模样,那个明明只有14岁,却为了摆脱他这个劳改父亲的不良影响,拼命跟大人抢着扛面袋,争先进的努力模样。
这一秒钟,是张九声此生永远的珍藏,也是他永远无法愈合的伤。
02
刘闺女:努力当一个好姐姐
老实说,刘闺女这个人物一出场,是很不讨喜的。观众刚刚开始同情张九声的凄惨,她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小痞子,处处与这个可怜人作对。然而另一方面,她又在努力扮演一个称职的姐姐。他们无父无母,名字是派出所的叔叔随便起的,姐姐叫刘闺女,弟弟就叫刘弟弟。从那间家徒四壁的屋子就可以想象得到,姐弟俩想在这世上平安长大,需要历经多少磨难。
“为什么抢胶片?”一开始,张九声觉得这小痞子似的女娃娃简直不可理喻。
“做灯罩。”因为不小心弄坏了给弟弟借来写作业的灯,姐姐已经被外面的小混混们威胁好些日子了,再拿不到胶片,她和弟弟都得挨打。
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是,范电影请张九声和刘闺女吃面,刘闺女小心翼翼地把面装进随身携带的饭盒里,一口也没舍得吃,回家后还要骗弟弟说,自己已经吃饱了。挨饿,受欺辱,弱小无助,是姐弟俩注定要承受的命运。
卡车里,刘闺女谎称张九声是她爸爸,那些张口即来的苦难身世,最初还让人以为是临时起意,越到后面越相信,这就是她真实的经历,所以她才会对张九声产生某种父亲般的情感需求。
当刘闺女被小混混围攻时,是张九声英雄似的替她出头,让孤苦无依的自己第一次体会到被人保护的满足。所以即便电影早就看过了许多遍,这一次看到《英雄儿女》结尾处的父女相认,刘闺女才能将心比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心里有许多苦的人,一点点甜就足够了。
03
范电影:有些世故,无可奈何
范伟饰演的范电影,是影片中唯一一个“有身份”的人。在那个精神生活异常匮乏的年代,身为电影放映员,是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范电影也深深知道,这个尊贵身份的不稳定性。
村民的尊敬,吃面时多出的那一勺油辣子,是自己几十年放映不出差错的工作能力换来的,即便如此,也难免有其他人对自己的位子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将他赶下台。
范电影浑身写满世故,该端就端,该低就低。胶片坏了,他懂得如何煽动人心推卸责任,继而动员全村百姓清洗胶片,还要一同保守秘密。见识过张九声这名劳改犯的狠厉与不顾一切,他也会立即积极配合,把唯一的板凳让给他坐,言语间无不透露着一股油滑。
作为全片笑点担当,范电影身上流露的骄傲与讨好,两种戏剧性的反差恰能逗人一笑。做了一辈子电影放映员,享受村民的爱戴与尊敬,他就真的快乐吗?
那卷胶片是儿子弄坏的,人高马大的小伙子,智力却只有几岁孩童的水平。如果不是他年轻时过于忙于工作,忽略了家庭,儿子就不会误将洗胶片的化学药水喝进肚子,也就能像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成长,上学工作,娶妻生子,过平凡却踏实安稳的一生。
这是范电影心中永远的痛,所以哪怕儿子犯下大错,他也不忍过多苛责。这种彻骨的悔恨与亏欠,他注定要背一辈子。
可以说,范电影是全片三位主角里,性格最复杂的一位。为了自保,他不惜出卖在影厅痴痴看电影的张九声,暗中找来保卫科想要以此立功,进一步巩固自己放映员的位置。另一方面,同为父亲,他非常理解张九声对女儿的愧疚与想念,所以才会冒着风险剪下那帧有他女儿的胶片,作为临别礼物。
能说什么呢?特殊年代,人人自危,善良之情被小心压抑,能偶尔流露一丝微光,就够了。
04
张艺谋:挚爱洗尽铅华
《一秒钟》有种难以言说的钝痛。都是小人物,都有着伤痕累累的过去。故事时间线很短,所以可以有足够的精力去打磨人物,三位主角都很鲜活,也因此都让人心疼。
《一秒钟》不仅是张艺谋对胶片电影的一次缅怀,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人与故事的一场怀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子很苦,无论物质还是精神生活,都贫瘠得无法想象,电影也因此显得尤为神圣,用电影里的话说,“看一场电影,就像过年。”
水源匮乏的大西北,平时喝上一口水都难,为了洗胶片,全村的人都二话不说,听从范电影的指挥制作宝贵的蒸馏水,只为能顺利看上这场不知看过多少遍的《英雄儿女》。清洗过的胶片挂满放映厅,人们又甘愿成为电影的配角,轻轻扇扇子,用微风将胶片晾干。这些如同朝圣般的夸张情节,在那个年代,显得格外自然。
我想,对国师来说,哪怕如今功成名就,心里也始终留着一个电影梦。那场梦没有明星,无关特效,却怀有对电影最初的赤诚热爱。所以他拍《归来》,拍《一秒钟》,拍一场又一场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故事里的女主无一例外地穿花袄,麻花辫,无一例外地淳朴俏丽,惹人爱怜。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大概才是人们对于内心热爱的最终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