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傍身,青春不死

——关于《中国摇滚乐队纪录片单》

文/伊朝南

我看的第一个乐队现场是AK47,十来年前西安南门tiger tiger酒吧,我到的时候,一百来平的酒吧里已经人满为患,乐队还没有上台,我没地方可站,最后坐在舞台背后的吧台旁边。演出开始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明明吧台空着几张椅子却没有人坐,因为这不是一个应该坐着看的演出。

随后的几年里,从李志、万晓利到谢天笑、痛仰,从二手玫瑰、后海大鲨鱼到苏阳、布衣,我看了不下40场地下演出,即便如此还是有遗憾——没看过超载、子曰,错过了万能青年旅店。接着我能看的演出越来越少,我以为是自己的热情在消退,后来发现不是,是整个市场在萎缩。

最近几年,随着音乐节遍地开花,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热播出圈,乐队们赢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演出的门票涨价了,livehouse升级了,从前出了摇滚圈就相当于路人的各乐队大佬们如今综艺、广告接到手软,他们终于红了,不再只是小圈子里的大牌了,在商业和网络化的推动下,似乎黯淡了许久的摇滚乐的天空终于又要亮起来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和那个曾经真正疯狂繁荣过的时代相比,眼下短暂的光辉真的能够照亮整片天空吗?

不了解的人都以为摇滚是嘶吼,是愤怒,是叛逆,了解的人会明白摇滚是一种思维,一种态度,是看待世界的心态,嘶吼、愤怒和叛逆只是它的众多表现方式中比较容易被识别的几种。

我们曾经有过很厉害的不逊于任何国家的摇滚,从崔健到魔岩三杰到唐朝,它几乎就要被传承下来,然后因为种种原因那火种又几乎被掐灭,在我们都以为它要熄灭的时候,它们在地下以另一种方式野蛮生长,如今终于凭借资本的力量走上台前。

也许现在还不是中国摇滚乐最好的时候,但现在,可能是中国摇滚乐最有希望的时候。不是因为有乐队红了所以有希望,是因为商业化运营可能终于找到了和他们合作的途径和方式,而商业对乐队运作的陌生,正是当初让我们以为即将起航的中国摇滚起跑便跌落的原因之一。

今天让我们通过几部影片来认识一下中国摇滚乐,看看当初的光,有多闪亮,也看看这条音乐的道路,摇滚人走得有多艰难。

 

1.《94红磡演唱会——摇滚中国乐势力》

94红磡有多经典,相信不用我赘述,那是摇滚乐迷们心中的圣典和丰碑,至今国内没有任何一场摇滚演唱会可以与它相提并论。把它放到第一位介绍,是因为无论如何它所代表的那个时期,是中国摇滚史上无法被忽视的一个存在。

可以说那是中国摇滚最鼎盛的时代,崔健还没老去,年轻的窦唯、张楚、何勇和唐朝已经崭露头角。

这部演唱会实录在唐朝乐队高亢的《国际歌》中开始,镜头一个个掠过窦唯、张楚、何勇、老五、张炬、丁武年轻的脸,然后在窦唯的一段独白中,拉开了演唱会的序幕。

我有个朋友是窦唯的铁粉,当年她指着这个时期的窦唯不断问我,帅不帅?王菲是不是很会挑?十几年前她在延安上大学时,有次窦唯来西安,她坐了一晚上的火车,脸都没洗匆匆赶上了窦唯的见面会,合影时,她语无伦次跟窦唯说了她自己这辈子都会铭记的一句话:窦唯,你的皮肤真好呀。

前两年她在北京街头看见窦唯,却没有上前去打扰,她说,他一定不希望有人去搅扰他。

相信但凡看过窦唯早期演出或演出视频的人,很少有人会不被他身上独一无二的气质打动,那些听着他的歌,看着他的轨迹成长起来的乐迷,绝不是在网络上叫嚣着“天后的前夫如今这个下场”的人。他们对他有着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关怀,这也是真正的摇滚乐迷对待摇滚乐的态度。

在这部影片里,窦唯一袭黑衣,摇铃、键盘、笛子,自然从容,他的歌里有对自己对人性的反思和质疑,有愤怒,却不张扬。

张楚的歌里有诗意,有迷惘,有怜悯,他坐在追光灯下的凳子上,乖巧的像个孩子。

何勇激昂、愤怒,把自己对世界的质疑摆上台面,他穿着海魂衫脖子上系着一缕红巾,这个装扮一度成为摇滚青年必备装备。

唐朝用高亢的嗓音躁翻全场,而老五丁武张炬三人在狂躁歌曲中气定神闲。

还有,何勇父亲的三弦,讴歌的长发超短裤大长腿,张炬的激动人心的贝斯,以及那些在乐迷中广为流传的难辨真伪的八卦,本来应该坐着观看最终全场起立跟着台上一起燥起来甚至拆了座椅的现场观众。第二天香港各大媒体在报纸上纷纷发出“昨夜红磡发生了什么”的疑问,所有这些综合在一起,成就了这场伟大的,经久不衰,难以让人忘怀的经典。

 

2.《再见,乌托邦》

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是对94红磡演唱会的一份事后追访。经历过极盛时期的人们几乎是立刻迎来了独属于他们的寒冬。红磡之后,大家都以为中国摇滚的辉煌时期就要到来了,没想到那已经是巅峰绝唱。

大家在找问题,找原因。

见证了整个兴亡过程的张培仁说,这是当初商业对乐队经营模式的陌生和乐手们过于理想化碰撞的结果。

崔健说,如果说西方的摇滚乐像洪水一样,那我们中国的摇滚乐就像一把刀子。他没有说这刀子指向的是什么。

张楚说,你在沿着自己理想的价值在走,而别的人在沿着社会的价值在走,你要成为一个新的你,别的人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新的我,这会让你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不舒服。

何勇说,我进入了失语状态。

窦唯拒绝说话,他提供了一段南下演出的视频,表达他的态度。

以前在网上看到的何勇在2005年给已逝的唐朝贝斯手张炬写的一封信里说:在这十年中,爱与恨的双重毁灭,无法叙说的情感,挣扎的本能,等等,令我失语……对音乐真实的追求,和爱情的失败,写满了我们的青春……如果音乐算个屁啊,爱情算个屁啊,炬炬!我,现在算个屁呀 。

他们的时代,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大浪曾将他们卷向海洋的最高点,又将他们打落海底最深处。

再见了,乌托邦。

 

3.《后革命时代》

这是一部展现摇滚乐队真实生存状况的纪录片,非常原生态。上映于2005年,拍摄日期应该更早。

2000年左右,上百支乐队集中在北京郊外的树村,他们太穷了,一个月二百来块钱的房租还三不五时地拖欠着,每天都有乐队因为生存问题解散或离开,但每天也有更多的乐队,在这里出现和疯长。

你很难想象一群搞艺术的人,非常接地气地报出煤、菜、油的价格,为了省煤舍不得烧土暖气,冬天夜里不堪忍受去外面上厕所的寒冷,用塑料袋在屋里解决,还要提防乐器被盗。

他们一场演出的费用每个乐手能分到25块钱,够他们AA制吃顿饭,然后等天亮坐公交车回家。

这样的生活肉眼可见的艰难,却又无处不在地充斥着激情和快乐,树村像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这里有音乐,有诗歌,有绘画,有行为艺术,还有自由,他们在这里肆意地挥洒热情和才华。虽然被贫穷包围,他们依然坚持排练,而坚持下来的理由,不外乎是信仰和热爱。

出现在镜头里的乐队很多,有的依然活跃,有的早已销声匿迹。你可以看到谢天笑、痛仰、木推瓜、沙子乐队、AK47、秋天的虫子等等曾经很出众或至今依然出众的乐队,他们的起点都一样艰难,他们在这里建立起迷笛音乐节的雏形,他们在混乱和怀疑中挣扎,也在汗水和兴奋中疯狂。

影片结尾,舌头乐队的主唱吴吞在舞台上唱:骨头,不应该被埋在地下,他应该成为梯子,或者工具或者绳子。但是种子,必须被埋在地下,埋在土壤里,那样才会长成一棵树,长成你需要的火把。摇滚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自己。

感谢所有为摇滚乐而活着的人们!

 

4.《摇滚多多》

2006年的摇滚圈,中国摇滚的奠基人崔健,辉煌时期的见证者张楚何勇丁武,唯独缺了一个窦唯——因为窦唯不愿再说话,正当壮年的高旗、梁龙、秋野,水嫩的新一代高虎、华东……大家都在推动摇滚乐发展的道路上,对过去进行总结思考、对未来展开探索。

那时他们共同的迷思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和商业结合,那么摇滚乐的前路在哪里。难道要像媒体一直描述的那样,摇滚乐就是穷,就是混乱吗?

崔健说,演出是水,唱片是粮食,得有商业机制和商业规则能够良性地支持摇滚乐的发展。AK47的主唱说,不排斥流行,被传唱被认可是好事。二手玫瑰的梁龙说,中国摇滚过早的精神贵族化。高旗说,摇滚乐是音乐的一种,本质都是表达自己,不需要被单独拿出来说。高虎问,为什么会有人排斥摇滚乐,惧怕摇滚乐呢,难道摇滚乐真的是太让人有想法了吗?

影片中,AK47为一场演出坐48个小时的硬座火车;二手玫瑰毫不避讳乐队内部出现过问题,甚至消失过两年,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用自己的音乐表达态度;痛仰乐队自驾展开全国公路巡演;超载在迪克牛仔无法按时到场的情况下二话不说前去救场……还有很多乐队,用知名乐评人颜峻的话说,他们都在最底层最苦的环境里做最喜欢的事,而且2003年后,这种凭着一腔热血坚持在这条道路前进的乐队,越来越多。

这部纪录片的镜头对准的不仅仅是摇滚乐队,还采访了关心摇滚乐、推动摇滚乐发展的各界人士。

迷笛的发起人张帆,他的愿望是把迷笛音乐节从摇滚“铁托”的节日,办成一个大众音乐节;《滚石》杂志的主编郝舫说我们杂志关注与摇滚乐相关的一切环境,而不仅仅是摇滚乐这个个体,不脱离环境的个体才会有生命力;颜峻总结以前的摇滚乐是用愤怒、反叛这些负面情绪表达深埋于心的爱,现在的摇滚乐开始有了正面的爱的表达,而人们需要这种爱。

所有纪录片里拍到的这些人,他们对摇滚乐的热爱和关切在回报很微弱的情况下丝毫不减,他们从未停下脚步,依然在找新的创作方向,在写出新的打动人心的歌曲,在组织或参加一场又一场收入微薄的演出。

如今14年过去了,魔岩三杰和崔健,超载和子曰逐渐淡出视野,痛仰和重塑已经扛起大旗。如张帆所说,现在音乐节已经不再是摇滚铁托们的精神领地,而成为一种时尚。但随着时代、媒体、娱乐化全覆盖的变迁,再往后,为摇滚扛旗的又将是谁。

时代在变化,摇滚乐要顺应潮流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曾经的摇滚乐是带有反思的,质疑的,它们或深刻或诗意,掷地有声。如今土壤变了,种子也变了,在眼下这环境里结出的果实,是不是依然能够像从前一样,深刻而尖锐?

无论前路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正是这些热爱摇滚的人们的思考,以及他们的身体力行在推动着摇滚乐缓慢而坚定地在地下道路上摸索,才让那看似已经式微的火苗始终没有熄灭。

责任编辑:崔智皓 onewenzhang@wufazhuce.com

影视栏目于每周二、四、六发布。编辑部微信:oneapp2020。定期发布活动,赠送签名书和周边,欢迎添加。

作者


伊朝南
伊朝南  @伊朝南
我是我的障碍,也是我的通途。

相关推荐


书影
Viva Erotica色情男女
文/颗馨  
书影
电影情人节
文/奶油气泡精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