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片故土,萦绕于无数梦中

——关于《我和我的家乡》

文/不辣、柒斐、伊朝南、崔智皓

《我和我的家乡》,在今年的“十一国庆档”上映了。延续了去年《我和我的祖国》的编演风格,电影设置了五个故事单元,由七位导演联合执导。我们请了几位朋友,来谈谈观影感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部分。


@柒斐

最受感染力奖:《最后一课》

还记得你最后一次坐在教室听的什么课吗?又是哪个老师给你讲的那节课呢?如果你都忘了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老师也不一定记得那么多了。

十一国庆档,《我和我的家乡》如约而至,它打着喜剧天团的名号,讲的却是或生动或感人的小小故事。与去年《我和我的祖国》一样,单元故事组成的一部电影,把祖国山河的东西南北中齐聚。小人物在人间,也能发挥出大能量。

琳琅满目里,印象最深的当属《最后一课》里的老范。这个在影片一开始就交代患有阿兹海默症的乡村教师,直勾勾地戳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他是那个十年如一日勤恳的教书人,也是让乡村孩子认识世界的引路人。

教师是什么呢?想必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一个人的学生时代里,都一定会有一位把当年混沌而颓丧的自己唤醒的老师吧。他们的样貌各具特色,身材也高矮胖瘦不等,做的却是同一件事情——让那些求知的人看到世界上一点点名叫希望的光亮。有了光亮,黑夜必将会消失,黎明必将被迎来。

教师为什么称得上光荣和伟大呢?是因为他记忆好吗?年轻时的老范记得学校里每个孩子身上的小事——姜小虹的胶鞋破了,姜伟岸和姜前方的算数都不好,而姜小峰画了一副没有颜料的理想中的学校。

但后来,老范把很多事情都忘了,甚至连“家乡”的板书该怎么写,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但他记得的,是要为姜小峰被扯烂了的画找颜料上色。他想知道,他的学生到底拥有什么样璀璨而缤纷的梦想;更想知道,这个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会被他的学生们建设成怎样的家乡。

有些事情,老师总替我们记得的。我们的初心,我们理想中的大学,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什么而哭泣,又为了什么而快乐。他们从来都不仅仅是用自己的思想去保卫自己,而更多的是温暖周围。

如果说,老师被广为歌颂的是他们的敬业、勤恳、引领和无私,那么,老师最应该被记得的,则是他们记得每一个学生来时的模样。那些本真的、纯粹的、天然的、简单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那些年听过的最后一课,老范记得的,老师们也总是记得的。

 

@不辣

最大脑洞奖:《神笔马亮》

一个孕味十足的悍妇,不顾身后老公的阻挠,一口气上好几楼,推开学校会议厅的门,硬生生把领导狠狠摔在桌子上。这是马亮的老婆,秋霞。

得知学校要派马亮去乡村扶贫,她怒从心生,因为这意味着马亮要放弃去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深造的机会。

在“留学”和“扶贫”的选择间,秋霞选择了俄罗斯,而这个家里,什么事情都是“有实力的”说了算。

在去往俄罗斯的列车上,马亮却来到了“茴香村”。

因为,这里才是马亮心中的“俄罗斯”。为了隐瞒妻子自己放弃出国深造来乡村扶贫的事实,他用画笔在村里勾画了一个又一个俄罗斯景观,还把自己的房间布置成了一间大学宿舍样板房。每次和秋霞视频,马亮都靠着自己精湛的画工,蒙混过关。

直到那一天,秋霞来茴香村拍摄孕妇写真,碰到了马亮扮演的大鹅。

离开茴香村,秋霞吃了村民送的香肠,那味道竟然和马亮俄罗斯寄来的,一模一样。调头杀回茴香村的秋霞,突然明白了一切。

《神笔马亮》借小人物马亮的一个小谎言,来展现了“小家”和“大国”的关系以及现代化新农村的大变化。故事最后,当镜头从观景台慢慢拉远,秋霞和马亮拥抱在一起,稻田里巨大火车头图案也渐渐完整。这幅定格的稻田画,象征的不仅是乡村的蓬勃发展,也寓意着祖国的腾飞繁荣。

作为电影的压轴故事,《神笔马亮》的笑中带泪和浪漫温情将观影体验再度升级。

 

@伊朝南

最高“含沙量”奖:《回乡之路》

请咬下这口红苹果。

好像是2009年吧,国庆阅兵,各省献礼环节,陕西省的花车载着一车苹果,缓缓驶过观礼台。和其他要么高端要么艺术的省份比起来,显得寒酸又老土。但莫名的,又透着一股子浓厚的朴实。

时隔多年想起这件事,是因为刚看过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第四段《回乡之路》里,邓超扮演的看上去非常不靠谱,满嘴跑火车的陕北农民企业家乔树林,到处给人推销的就是苹果。

确实,除了兵马俑、凉皮肉夹馍羊肉泡馍之外,苹果其实也算得上是陕西的招牌之一。

电影里,乔树林推销的苹果和陕西人惯常吃的红富士、嘎啦等品种不太一样,他推销的是沙地上种出来的苹果。

而在沙地上种苹果的初衷是为了增加绿植覆盖,进而达到治沙目的,改变家乡被黄沙骚扰的面貌。这也是养育他长大的高老师的心愿。

同样是高老师教导出来闫飞燕,是一个成功的带货主播。她回乡参加学校四十周年庆典时,在飞机上偶遇乔树林。鉴于闫飞燕的身份,乔树林对她异常殷勤,为的是能说服她帮忙在网络上卖沙地苹果。只有苹果卖出去了,他才有资金继续他的治沙事业。

这个过程中,乔树林浮夸的自我营销引得笑料和误会不断。闫飞燕以为这是个华而不实、附炎趋势的人,因而心生排斥。

回到家乡后闫飞燕发现这里变化很大,曾经寸草不生的黄土地如今山清水秀,环境的改良让人们的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学校庆典上,当闫飞燕得知就是乔树林,不辞辛劳、不畏艰辛带领着大家植树造林为家乡做贡献。她被深深地感动了,她此番回来也是想为家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于是她决定帮他们卖苹果。

据说邓超扮演角色在现实中有原型。这完全不让人意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西安一到季节就下沙尘,黄风漫天,空气浓稠。等沙尘落定,天气重回清朗时,室外目所能及之处都被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黄土。

关中距陕北几百里尚且如此,可想而知,陕北当地环境有多恶劣。

时间流转至今日,沙尘天气在关中几乎已经绝迹,蓝天白云干净的空气经过那些实干家的一番努力,又重新回到我们身边,着实得来不易。

看完这段电影,再回想起曾经拿苹果当国庆献礼的陕西省花车,突然又觉得那一车苹果一点也不寒酸,那是满满的一车,对踏踏实实耕耘着的劳动者们的一份尊重。

 

@崔智皓

最幽默又最跑题奖:《北京好人》

“张北京”又一次登场了,满嘴的“京片子”,却有了个河北衡水口音的乡下亲戚,表舅。

一对很少交往的舅侄,都在北京这个大城市里讨生活;北京对张北京挺好,对表舅挺残酷,残酷到整部片子结束,都没人知道他叫什么。

张北京有房有户,买新车的钱也到位了,社保还能兜底小灾小病;表舅啥也没有,还得了甲状腺瘤。

张北京指望着买一辆新车,从停车场管理员升级成专车司机;表舅骑着破旧的电动车送外卖,害怕投诉差评,就要对顾客说好话。

张北京有一股子大城市人的自信满满,颇显“混不吝”,在大排档喝酒唱歌,用辨识度极高的北京口音大谈“解放天性”和表演技巧;表舅怕牵连侄儿,畏畏缩缩地说着衡水乡音,在即将坏事的时候,却真的来了一次“体验派”。“双簧验血”的动作变成了“顺手偷卡”,一句“医保卡不就是国家给个人瞧病的吗?”,一句“我不就没钱看病?”,让闹剧有了黑色幽默的色彩。

《北京好人》第一个上演,却和“家乡”的主题相差最大,离“户口”“身份”很近。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的人就生在罗马。让人想问的是,罗马城,它唱《五环之歌》吗?

当“北京好人”四个字和两颗发亮的秃头映在荧幕上时,一度让人以为摹仿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两者所传达的寓意并不远:张北京坐在医生办公室,高喊着:“他做好事儿,凭什么还得挨刀呢?”而在几十年前的话剧剧本里,隋达也陈诉着“帮人又帮己,对我实在难”的无奈言语。

张北京还是扣出了八万块,帮表舅治病,表舅还是有农村医保,谁都不希望故事顺利结尾。但谁也不希望生活的重担真的落在他们的肩上,因为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最普通的人。

最后,一个小的知识点送给大家,异地就诊的报销需要开具转诊证明,希望表舅有。

责任编辑:崔智皓 onewenzhang@wufazhuce.com

影视栏目于每周二、四、六发布。编辑部微信:oneapp2020。定期发布活动,赠送签名书和周边,欢迎添加。

作者


不辣
不辣  @Nebulabula
青年写作者
柒斐
柒斐  
编剧,HerPeaches工作室创始人。
伊朝南
伊朝南  @伊朝南
我是我的障碍,也是我的通途。
崔智皓
崔智皓  @崔智皓睡着了
一个App编辑。

相关推荐


书影
青春纪录
文/颗馨  
书影
疯狂约会美丽都
文/伊朝南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