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居然在电影院“晕车”了

——关于《信条》

文/宋睿洋

诺兰的新片《信条》终于在万众期待中上映了,他在经历了《星际穿越》和《敦刻尔克》等类型片的探索之后,终于从宇宙之浩瀚和历史之无限中脱离出来,再次回归到他最为擅长的题材进行创作。

如果说,《记忆碎片》中通过记忆元素触发了一种新的叙事技术,《盗梦空间》中为现代都市人提供另一种人生可能性,《致命魔术》阐述了人性欲望的变异,那么电影《信条》可以当成是诺兰对过去艺与术的一次总结。

我们之所以会再次为这些东西着迷,无非是因为人类对世界的观感,永远都是残缺的。由于人类自身的智识限制,让世界一次又一次陷入文明的周期循环之中,可往往人类的希望也存在于此,正因为有了这份限制,才有那些卓尔不群的人带领人类进行革新。

因此,才有了《信条》里那句,“无知是我们的力量。”

抛掉那些悬浮在电影之上的叙事技术,这部片子分成了两个核心驱动力:

正驱动力:一位顶尖级特工X在被假死之后通过了“信条”组织的考验,信条组织让他和一位英国特工尼尔拯救世界。

反驱动力:由于早年接触放射性物质导致癌症晚期,加之妻子想要离开自己,生性刚愎自用的俄罗斯权贵寡头萨特,自认为毁灭才会出现新生,自己是神明派来拯救世人的先知。他通过与未来的权贵集团达成技术交易:引爆由九个零部件组成的分子计算程式,便能将世界逆时间化;控制“熵”的运转规律,让过去和未来进行对冲;地球文明的过去完全消失,为未来的人们带去时间和空间。对于他来说,过去与未来的概念早已模糊,自己大限将至,拉着过去的地球一起陪葬,是一种刺激的结局。

电影的正反核心驱动力将故事一分为二。

这两大部分组成了整部电影全部内容,并由X的行动触发了所有的情节冲突。

 

第一部分:X见到萨特之前

第一部分的整体剧情都是接近萨特的前奏。

X加入信条组织后,见到了一位女物理学家劳拉,并发现了一种逆时间的引信材料。导演通过劳拉说出了一条贯穿着整部电影的物理法则,而这条法则背后的设定也是支撑整部电影的根本世界观。

影片中,劳拉通过子弹可以从手枪射出和射入,阐述了一个关于时间的事实,“核分裂会引发反向辐射,让由高到低的熵进行反向作用,从而让动作全部倒转。”

这便又推导出一个事实,原本一切事物有因才能有果,可由于未来人类可以逆转时间,操纵事物的因果次序。这意味着,一切结果都已经注定,自由意识只是一种假象,人只能在宿命的泥沼里挣扎。

这照应了本部电影的X与尼尔的人物命运,物理学家尼尔来自于未来,他在这个时候加入信条组织,都是未来的X策划的。未来的X想让过去的自己拯救世界,他一手安排了一切,让尼尔接近过去的X,并引导过去的男主走向拯救世界之路。

正如影片中出现过一个片段:影片中X和尼尔潜入自由港保险室的时候,他们似乎被某些人背叛,遭到了两个人的袭击,而在打斗的过程,导演给出了一个镜头,尼尔放跑了一个人。

尼尔为什么要放跑那个人?这个人到底是谁?

电影的后半部分已经阐明:这个被尼尔放跑的人正是未来的X。未来的X之所以回到旋转门,也恰恰是因为在不远的将来,萨特妻子被萨特枪击,X为了救萨特妻子,因此回到了过去,想要通过旋转门逆转时间,篡改萨特妻子的命运。

可是尼尔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为什么不提前告诉X真相呢?

尼尔得到了未来X的指示,绝对不能透露半点关于未来的信息,他不能干扰X的选择,只能潜移默化引导X行动。而且无论世界是否毁灭,尼尔都会因为保守信条组织的秘密而死亡,他可以回到过去引导他人的命运,却始终无法更改自己的命运。一旦他在一开始便告诉X,那么过去的X很有可能也被改变。

尼尔也清楚自己的价值并不在于拯救世界,而是开启拯救世界的那把锁,通过牺牲自己,然后换取美好的结局。

当X问他,做些什么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

尼尔却笑着跟他说,“过去发生的便已经发生了,无法改变。”

尼尔在影片中曾引用了一段这样的物理设定解释了这一切:

“逆转时间,并不是逆转物体或者人,而是我们周遭的世界,当她们逆转更多物体的熵(可以理解为由低到高释放),向前和向后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纠结,但由于世界基本上还是向前运作,我们就能够掌控时间。”

萨特、尼尔还是X,他们分别代表着过去与未来各自的阵营,争夺掌控时间的权力。

整部片子的前半部,X和尼尔都在为接近萨特而努力,他跟尼尔会面,见军火贩子,再到伪装富豪接近萨特的老婆,直到赢取萨特老婆信任,最后见到萨特。一步步接触到掌控时间的秘密,也看到了上流社会生活的冰山一角。

萨特妻子意识到自己丈夫的卑劣时,两个人同床异梦,彼此折磨。金钱也弥补不了这段婚姻的伤痕,人生意义的虚无始终拽着她下坠。对她来说,孩子才是她的一切,除此之外,她只是丈夫博取利益的牺牲品而已。

跟X接触的军火贩非常聪明,她找了一个男性替身放在台前,然后自己在幕后操纵一切,她的军火生意遍布第三世界国家,在黑白两道里更是手眼通天。这个人为了换取利益不择手段,背信弃义更是常有的事。只要能达到目的,她可以出卖一切。

作为电影中的最大反派萨特,底层社会出身的他从不把人命当回事,对血腥和暴力有着病态迷恋,杀人如同踩死只蚂蚁。在他眼里,女性只是无数玩物中的一种,即便是自己的妻子也只是生育工具。掌握金钱和权力的他,只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他认为除了自己以外,所有人都只是附属品,一个社会中为富不仁的终极典范。

一切简直是当代上流浮世绘。谎言和背叛充斥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光鲜背后实则隐藏着更加复杂多变的人性,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这个时代被各式各样的欲望牢牢锁死,诺兰实则描述的是当代社会的群体化堕落。

人们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这一切都跟人类过去的选择有关,在影片的第二部分,导演诺兰着重描绘萨特半虚半实的人物背景,其实已经能够诠释了这一代大盗的选择。因果循环似乎无时无刻不再上演,在诺兰看来,即便时间能够逆转,可人的本质却始终无法扭转。

 

第二部分:X见到萨特之后

第二部分,又是老套的“英雄救世界”。但最有看点的,又莫过于反派人物萨特。

年少贫困的俄罗斯寡头萨特成长于苏联时期的地下核秘密城市,后来北西伯利亚发生了核爆炸,这个小镇少年舍命到核废墟中捡放射性物质,却意外获得奇遇与政府达成某种协议然后顺利获得第一桶金。

萨特在地图上的空白区域崛起,然后砸下大钱进入英国体制内部,跟爵士侄女联姻,成为英国情报局的线人,游走于法律边缘,行走于这个世界的顶端,开始步入了上流社会之路。

一个从底层社会爬到上流社会的人,往往是患得患失的。他们害怕失去眼前的一切,恨不得自己死的时候,让所有人给自己陪葬,这也是为什么当他意识到妻子不爱自己时,他会显现出暴虐的一面,千方百计地折磨妻子。

原本底层的野心家有内心敏感多思的缺点,他们无法容忍自己一丁点的失败。

仔细揣摩萨特的这段经历,他生长的城市建于1970年,如果还未发家的萨特刚好二十岁的话,那么他发家之后加入英国国籍的时间,很有可能是在苏联解体1991年的前后,也就是说,萨特本人的成长和崛起正好横跨了苏美冷战以及苏联解体的这个时期。

苏美冷战,两个国家开始搞军备竞赛,从拼杀原子弹技术和数量一直到各个方面的竞争。当时的人类活在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中,仿佛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都会开始。直到苏联因为自身的经济问题而崩溃,世界的格局从此改变。

在大厦将要倾覆的时候,苏联的政客和资本家都展现出不一样的选择,他们有的人靠着出卖自己的国家利益,为了融入西方社会;有的人通过利用旧政权的瓦解成为了新国家的领袖;有的人死在了信仰的前夜,然后跟着旧时代一起灰飞烟灭,正像《再见列宁》中一直欺骗自己活在东德社会的母亲。当她了解到柏林墙倒塌的真相,看到列宁雕像永久消失在落日余晖中时,她的信仰在一瞬间瓦解,生命的意义也就此终结。

还有像萨特这样一批人,他们在利用社会重新洗牌的时候,看见了阶级晋升的方法,从此扶摇直上。

萨特经历过苏美冷战的时代,信仰与真理早已在他心中破灭,他明白战争与和平只能不断循环,这是人类的本质。当代社会没有了信条,那就只能信金钱和权力。

新生儿代表着未来,正如影片末尾,X拯救了世界之后,一个萨特儿子的背影出现。年轻的一代拥有着无限的未来,他们怎么选择还未知晓,可是发生过的事情永远无法改变。

在了解到这样的代价之后,荧幕前的每一个人会怎样选择呢?

这是诺兰在影片后半部分抛给所有观众的一个疑问。

萨特临死之前曾清晰地表示人类过去的罪孽:人类为了满足私欲,将地球的资源开采殆尽,韭菜被反复收割,整个世界从增量社会也逐渐过渡到了存量社会,而存量社会的竞争也势必变得更加血腥残酷。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每个人学会了彼此仇恨,准备用最凶狠的方式消灭对方。可现实世界里,我们没有逆转时间的武器,更没有造梦师我们构建梦境,那人们又到底该坚守怎样的信条呢?

当你看着信条的时候,信条也会看着你。

责任编辑:崔智皓 onewenzhang@wufazhuce.com

下周影视栏目将上线“日本人看中国”纪录片单元,共推介三篇影评,欢迎读者朋友届时阅读。影视栏目于每周二、四、六发布。

作者


宋睿洋
宋睿洋  @宋睿洋zero
青年写作者,纵火男司机。

相关推荐


书影
纵横四海
文/耶律律  
书影
影人:树木希林
文/鹿西兮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