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红豆在说话

——关于《澄沙之味》

文/鹿西兮

日本著名俳句诗人小林一茶有句诗说:我知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我们早已知晓,人类行走于近似虚幻的世间,渺小,短暂,情感转瞬即逝,悲伤无法共通。然而,明白这所有道理,依旧过得不称心如意;然而,即便不称心如意,还是要更努力地生活下去。

小林一茶的两个“然而”包含了太多情感。悲欢离合,世事变迁,都可以藏在其中供人回味。而当我第一次看到电影《澄沙之味》时,能够想到的,也是这句,然而然而。

这是一个从铜锣烧开始的故事。一位有着灰暗过往的店长,一位身患麻风恶症的老人,一个普通女初中生,在一家铜锣烧专卖店相遇。铜锣烧软糯甜蜜,故事却苦涩悲凉。其间穿插着有关困境,流言,疾病,绝望,生死的命题,借这些身处社会边缘人之口,讲出适合世人的生活法则。

他们分享秘密,相互支撑,融进彼此的生活,映着坠落的樱花与熬制的红豆馅,打破人类亲密关系的局限性,摸索到生命本身的韵味。

他们是口袋里常年装着糖和烟的人。如今在那位身患麻风疾病的婆婆带领下,开始讲述小林一茶那“然而然而”之后不曾被写出的故事。


01  人海中开始交织的三条生命线

影片从一个中年男人平淡无奇的一日早晨开始。

千太郎是一家铜锣烧专卖店的店长,每日于灰蒙蒙的清晨起床,走上天台抽根烟,看太阳升起,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从豆馅的熬制,到给初中生们制作铜锣烧,整个过程都静谧无声,略显压抑。

他是个话少的男人,内心却善良温柔。曾因在一场打斗中将人误伤而被判入狱,母亲也在这期间离世,出狱后的他因欠债便开始来这家店打工。这或许便是他外表看似冷漠无情的原因。

若菜是一个经常光顾小店的普通女初中生。她与单身母亲存在矛盾,又处于辍学的边缘,一直有想要离家出走的念头,这让她有些抑郁。

在一个平平无奇的早晨,千太郎照常做着铜锣烧,若菜照常走进店里,两人蜻蜓点水般问候。千太郎拿来食物与牛奶,女孩默默吃着,顺便带走做废掉的铜锣烧。而今日的这份习以为常,却被一位老人的到来打破。

由树木希林饰演的德江,从一出场,便告诉观众她是个有故事的人。佝偻的身躯,有些扭曲的手,欲言又止的样子,映衬着一路繁盛的樱花,生活中直抵人心的美妙瞬间也不过如此。

德江是一个生活在麻风病隔离区六十年之久的老人。她的疾病早已痊愈,却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扭曲的手部让她无法正常活在他人的眼光中。每周一次的散步,让她注意到千太郎眼底的悲伤与痛苦。于是,在这个早晨,她决定来应聘店员,走到这个人身边。

千太郎以工作辛苦为由频频拒绝老人,德江却并未就此放弃。她拿着店长赠与的铜锣烧离去,表示还会再来。过了不久,她果真回来。并带着自己制作的红豆馅,再次争取留下的机会。千太郎却始终没有想过留下德江,甚至将德江带来的豆馅丢掉。但当他转念一想重新将豆馅拿出来品尝后,却被老人制作的馅料味道震惊到。

就这样,当樱花落尽的时候,老人再次出现在店门口,同时被告知,成为了店里的一员。

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一个乐观可爱的婆婆,一个闷闷不乐的女初中生,就这样以铜锣烧为纽带,开始将彼此的生命线交织在一起。

德江的到来,让千太郎与若菜的生活照进了一束光。他们之间的关系疏离又亲密,不轻易触碰彼此的生活,有时无需说话心意便已共通。他们像是暂时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庭”,将人类的亲密关系重新划定,克制而不保守,温暖而异常坚定。

 

02  这个世界并非如我们看到的一般

德江来到店里的第一件事,便是制止千太郎购买红豆馅成品的行为。她带着千太郎从天不亮开始制作豆馅,虽然两个人第一次配合,过程略显慌乱,但所有步骤充满仪式感。老人计较每一小步的发展,耐心给千太郎讲解,不管是豆子的气味还是水汽的有无,都关乎豆馅的味道。

她讲,红豆馅是铜锣烧的灵魂,并且坚信以虔诚的双手抚慰它们的灵魂,才能制作出合格的食物。

由于德江的豆馅,店里的生意变得异常火爆。这种认真做事后得到的回报让两人的生活都明媚起来。在制作豆馅之余,老人还尝试了自己制作铜锣烧并且照顾店面,空闲时间便同若菜聊聊天。这不仅满足了老人想要像正常人一般生活着的愿望,其生活态度也强烈撞击着千太郎和若菜的心。他仿佛找到了内心最柔软的一块位置来安置对于德江的感情,渐渐的,脸上也有了微笑。

德江似乎有某种魔力,能够将人生巨大的苦难化解成尘埃散落,所有的不动声色背后都是巨大的释然。她不多言语与教诲,只是在千太郎愿意敞开心扉讲自己故事时,云淡风轻说一句,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事,我们只需要努力就好了。

但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关于德江是麻风病人的流言很快传开,即便千太郎不忍心开除德江,人心有所忌惮,店里的生意还是很快冷清下来。

德江明白这一切的缘由,在一个生意惨淡的下午结束工作后,平淡离开。千太郎看着她离去的背影,向着店前的樱花树挥手的她,不知在跟樱花告别还是跟千太郎说再见。

在这之后许久,千太郎才再次有了德江的消息。老人来信,不放心地叮嘱千太郎要好好生活。

因为经历过同样的悲伤与绝望,才会这般感同身受。因为也遭受过沉重的背叛,才懂得了他不愿张扬的悲伤。

来自周遭世界的热情与抵制,从来不像表面看起来这般非黑即白。关于德江的隔离与冲突,关于千太郎的背叛与抵制,关于若菜的冷漠与歧视,从来不仅仅是一群人的潜意识和秩序感,而是源于一个社会的价值评判体系。

若菜告诉千太郎,老人曾答应帮忙照顾她的金丝雀,并提议带着金丝雀一起前去探望老人。穿过一片幽暗的树林,他们踏入了麻风病人的生活区域。

生活在那里的都是麻风病的幸存者,或许面容躯体有些扭曲,但并非想象中那般被死亡气息笼罩。无论是德江,她的朋友,还是其他的老人,都在明媚的阳光下说笑着。他们制作美食,微笑着回忆过往,感恩生活,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努力活着。

这次拜访,让千太郎得以窥见老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更将彼此的心拉近。

 

03  物哀与物生都是一场轮回

不久之后,德江因肺炎去世,葬于喜欢的樱花树下,没有墓碑。

她将自己制作红豆馅的器具留给千太郎,此外,还留下了一段录音。

最后她说,我们的出生,是为了去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在我们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义。

沉浮一生,这是德江能够给这个忧郁男人最后的叮嘱与关照。

老人离去,新树生长,阳光依旧,留下的人还要好好活着,这一切的物哀与物生如同一场轮回。就像那些经老人之手抚慰过的红豆,化身铜锣烧,成为新的生命供人回味。

影片用一段冗长的镜头详细记录了老人制作红豆馅的过程。浸泡,蒸煮,过滤,熬制,不停的等待......在制作过程中,德江会尝试聆听红豆带来的大自然的声音。簌簌风声,滴滴答答的雨声,沙沙的树叶声,所有的这些让制作出来的红豆馅饱含生命力。

德江告诉千太郎,每次做豆馅时,都会认真聆听小豆子们讲故事。而她自己,也是一个会同太阳,月亮,樱花讲话的人。她经受过灰暗,还是这般可爱。她所有的努力,并非奢求有一天能够被社会完全接纳,只愿热爱生命,追寻自由,感恩世间万物,不至于一生只剩悲情。

是灭,是生,是生命的渺小,是情怀的伟大。德江一生纤弱的情感,从了解自己开始,进而展望整个世界,于飘零的樱花处窥见生命的灿烂与孤独,于冷漠的世间撷取不公平的热爱与挣扎。

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便已是奇迹。

影片最后,若菜重新穿上校服,千太郎也走出了内心的阴霾。他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铜锣烧口味,在樱花再次盛开的时候,站在树下勇敢为自己叫卖,脸上也不再悲伤。这或许便是生命的力量,纵使万物终衰,世间残酷,但若挣扎过后,接受一切,依旧爱着,便也值得。

影片在制作食物的匠心过程中,揉进了对人情冷暖,社会认同,自我接纳的探讨,借德江这样一位麻风病人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光芒。导演河濑直美并没有将镜头直抵他们的悲伤,而是信奉细微处有神明,在人与人的日常相处中捕捉甜蜜如铜锣烧的瞬间。

千疮百孔的生活被不经意间淡化,留下的是细水长流的温情。

影片对于人类面对困境,流言,疾病,死亡等时刻的捕捉是细碎而模糊的。它似乎在刻意寻找另外的东西,生命的本质,似曾相识的场景,相见如故的情谊,百转千回的人生。这种情感既不感天动地,也非唯美凄惨,而是将阳光,樱花,红豆,月亮这些能够代表永恒与生生不息的存在,化身成一颗生活赐予每个人的糖。

每个生命都值得盛情款待,每个灵魂都需要认真倾听,每个人都应该生活在明媚的世间。总有一个人,会带着独属于你的一颗糖,风尘仆仆地向努力生活的你赶来。

责任编辑:崔智皓 onewenzhang@wufazhuce.com

影视栏目于每周二、四、六发布。编辑部微信:oneapp2020。定期发布活动,赠送签名书和周边,欢迎添加。

作者


鹿西兮
鹿西兮  @鹿溪兮
姑娘想要高山前建楼。

相关推荐


书影
夏夜,一起恐怖悬疑
文/MENG 等5人  
书影
天衣无缝的她
文/MENG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