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导演伍思薇在16年后再发力,拍出了《真心半解》,The half of it,译名无论是从字面上看还是联想到电影的内容,都翻译得正正好。
每当看到像伍思薇这样跨界跨得如此漂亮的人,心里都会在暗自点赞中夹杂着对其勇气和才华的佩服。软件工程师出身的伍导演,在电影界一出手就是一部《面子》,和陈冲合作,讲述一对母女俩的“混乱”生活。哎,这可是陈冲,华语电影界最有探索欲望和才华的女演员,甚至不想让人加上“之一”这两个字。
《真心半解》的看点之一就是讲述了三个年轻人,一男两女“三角恋”般懵懂、试探的感情,但在我看来,伍思薇导演想要表达的更进一步:探讨年轻人的自我探索,和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恋爱总是以自欺开始,以欺人结束
电影的女主角,亚裔学霸艾莉楚在高中是一个尴尬的角色:同学们需要她,又歧视她。毕竟,还有谁能像艾莉一样,又好又快地用六种说法来解释柏拉图呢?不过这也不耽误同学们大声嘲笑她“Chugga chugga Chu Chu”(火车轰隆轰隆楚楚)。是因为她与众不同的中文姓氏,也是因为她父亲的工作——一个拿着博士学位,却因为英语发音不标准而无所事事的火车站站长。艾莉的母亲在她13岁时去世了,这些年来,艾莉和父亲就以这样一个尴尬,不融于主流的身份生活着。
从小在小镇长大的保罗是个真诚勤奋的男生,却口不善言。他找到艾莉,想请她写信,帮自己追求校园里的女神——艾斯特。艾莉本不想答应,但在走廊里被高大的白人男生撞倒后,只有艾斯特主动过来帮她整理东西,也许,是对这个同样喜欢石黑一雄《长日将尽》的漂亮女生产生了好奇,艾莉以每封信50美元的价格,开始了与艾斯特的文字往来。
谁说漂亮的白人女生就不会有烦恼?艾斯特是文艺女青年,是校草崔格的女朋友,是牧师父亲听话的女儿,也是一个想要放弃自己绘画梦想,无人理解的寂寞女孩。再漂亮的姑娘,也要忍受女生们在厕所里暗含嘲讽的嘀嘀咕咕,也要忍受她傻瓜一般的男朋友大出风头。
看到这里,艾斯特的形象生动起来,观众们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真女神”,而是一个在高中时常能见到的,好看又有着自己小心思的普通姑娘。艾斯特的寂寞在遇到保罗(实际是艾莉)后开始消解:同样的喜欢英国文学,带着一点忧郁气质,文字敏感而才华横溢。艾斯特说,一幅画想要脱颖而出在于五个笔触,大胆,无所顾忌的五笔。艾莉就给她发了坐标,邀请她在一面墙上画出自己勇敢的笔触,两人你一笔,我一笔,最终画出了一个有着阳光色泽的女孩,飘舞着奔向天空。
保罗按捺不住,率先约艾斯特见面约会,结果可想而知并不理想。但也许是之前的文字交流让艾斯特太过惊喜,她觉得保罗有点古怪,但也很可爱。
这部电影的出彩之处,就在于保罗这个角色。他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也绝不仅仅是两位女主角相识相知的催化剂,他和艾莉、艾斯特一样,在电影中完成着对爱情和人生理解的进化。
一开始,艾莉不过把保罗当做无数“雇主”中的一个,可在她拒绝了继续给艾斯特写信后,保罗依旧在马路上追着车狂奔,回敬那些用“Chugga chugga Chu Chu”嘲笑她的男生们;平时只有艾莉和父亲两个人默默地在家看电视,保罗会给他们带肉馅、做香肠,和寂寞的艾莉父亲一起下厨;他和艾莉一起打乒乓球练习对话,无数个回合下来,他们都对彼此的家庭、人生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艾莉从此在保罗心中不再只是一个很会写作的亚裔女生,保罗在艾莉心中,也不再是一个执拗的,憨憨傻傻的橄榄球队边锋。对彼此的了解,让艾莉和保罗更近。
保罗在球场首次得分后,在自动售卖机边吻了艾莉,并被艾斯特目睹,伤心地转头离开。那时保罗已经和艾斯特牵手,艾莉也和艾斯特成为了朋友:她们曾一起开车去艾斯特的秘密地点,在水池里漂浮,互相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在一次教堂集会中,正牌男友崔格突然向艾斯特求婚,艾斯特点点头,而艾莉的一句响亮的“No!”把电影推向了高潮。这是要上演真爱当众抢婚,然后拉着手奔离教堂的戏码吗?导演的安排更加有趣,当艾莉磕磕绊绊地难以解释时,保罗也腾地一下站起来,教堂群众又是一阵惊呼,这到底是谁要抢谁的婚?保罗述说着只有三个人能听得懂的剖白:“爱不是假装”。愤怒的艾斯特脱下了“淑女”的面孔,当众甩了保罗一个耳光,把男友和父亲都抛在身后,做出了她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
爱不是要找到完美的另一半,人生呢?
乍一看,这是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保罗先喜欢艾斯特,后来又爱上了艾莉;艾莉对艾斯特怀着懵懂的感情,对保罗也有着好感。
艾莉对保罗的感情在电影中是隐晦和暧昧的:艾莉默默给媒体写信,推荐保罗研发的香肠;看电影的时候,两人看到电影男主角在火车开动后随之奔跑的情节,艾莉认为追火车的举动太傻了,女主角会觉得对方是个傻瓜。而当艾莉离开小镇外出求学,火车开动,保罗真的随着火车狂奔,艾莉望着车外的保罗,口里说着傻瓜,却久久遥望,泣不成声。
如果按照严苛的道德标准,保罗和艾斯特“一脚踏两只船”的行为显然会招人诟病。但如果把他们对感情的选择和他们的人生联系起来,似乎又都能被理解和接受。
艾斯特从小生长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看起来循规蹈矩的她其实有着绘画的梦想。可真的要远离父母,放弃那个“万人迷”却愚蠢的男友,离开她成长了十多年,秩序井然的生活吗?她美貌而富有才华,人们都想着讨好她,可目的呢?并不是想要艾斯特喜欢他们,而是要“像他们一样”。所以崔格or保罗?艾斯特徘徊犹豫的不仅是两个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保罗呢?大家庭里永远是吵闹和因循守旧的,家人坚持按照奶奶几十年的老方子做香肠,他一开始喜欢艾斯特是因为漂亮的外表,而当保罗一次次望向艾莉阁楼的灯火,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坚强的亚裔女孩。看到后面我甚至怀疑,保罗坚持要艾莉帮自己追女神,其真正目的不过是想和艾莉在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罢了。在教堂的自我剖白里,保罗承认:“我一直以为爱只有一种方式,对的方式,其实不止一种。”执拗小子保罗终于在与两个女孩的交往中明白,爱情未必是直线球,简单直白。爱像是被猫儿揉乱的毛线球,理不清,说不明,复杂得很。
艾莉,最初的她可以用“明珠蒙尘”来形容,纵然有着出色的音乐素养,却对于在大众面前表演心怀抗拒。成绩优异、亚裔、女生——这三个要素组合在一起似乎注定要在崇尚自我表达的美国校园里困难重重。
在表演的当天,被恶作剧的艾莉几乎要放弃,是保罗默默递上一把吉他,让艾莉弹唱她自编的歌曲。在自如的弹唱中,艾莉的魅力展现在大众面前,淡然,潇洒。弹唱获得了欢呼声,同学们也开始主动把艾莉纳入自己的圈子。究竟是谁掩盖了艾莉的光芒?一部分是因为族裔,一部分其实也是艾莉自己选择的结果——她在无形间走着父亲的老路,才华满身却不敢展露。这也是许多美国亚裔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何不再背负着肤色与思维习惯的重负,勇敢向前。
在影片的最终,每个人都获得了成长:艾斯特申请了艺术学校,重拾绘画梦想;保罗研发的塔可香肠广受好评,销路变广;艾莉去了爱荷华州的学校,不再和父亲固守于那个小小的车站,就连艾莉父亲也开始走出了丧妻和不得志的痛苦——脱下了家居服,穿上西装。
爱情是什么?影片开始的动画讲,一旦一个人遇到完美的另一半就会感到无比喜悦,但真爱是否只能有一个,永恒而不变?有时爱情就是这样兜兜转转,你以为你在追求自己想要的,却不知那人正在某个转角处静静凝望。
艾莉楚的“枪手”生涯在一个夏天结束,从一封伪装的信开始,三个年轻人都有了他们对于爱情的见解:爱是一团糟,恐怖自私又大胆,爱是尝试,追求和失败。爱是愿意毁掉一幅画作,画出自己最大胆的一笔。而人生,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