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暴雨,窗外两棵树不停摇晃,触碰,又分开,落叶不停。最后雨停,它们回归了正常距离,看起来大约有六尺远。
六尺的距离有多远?换算成熟悉的计量单位,大约是两米的距离。
两米的距离有多远呢?大约,是两三步之遥,是你与陌生人的安全距离,是你与爱人相处时稍显疏离的距离。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就是与朋友和爱人最亲密的距离了。
由美国知名女博主克莱尔为原型改编的电影《五尺天涯》,讲述的就是一个因双方患有基因疾病,不得不在六尺距离规则下进行的爱情故事。女孩不过十七岁,但整个人生却已经被一种囊性纤维化疾病困扰很久了。在治疗的过程中,她爱上了另一个同样患此疾病的男孩。他们互相爱慕,却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必须保持六尺的距离。
这种距离永远无法消弭,就像那雨夜短暂碰触过的两棵树。距离止步于此,但爱情未曾就此止步。
所以,这注定了是一个充满遗憾与悲伤的青春爱情故事。
1
电影在三个女孩试穿衣服中开始,好朋友要去旅行,主人公斯黛拉因为疾病的原因无法同往。但整个气氛并没有充满压抑,她们开玩笑,很快拥抱,道别,你甚至无法看出斯黛拉是一位身患绝症的女孩。但在朋友离开后,她的笑容还是瞬间垮掉,深吸一口气,仿佛终于卸掉面具,重新回到自己的世界。
但斯黛拉不是一个悲观的女孩子,她常常直播,跟大家讲述囊肿性纤维化疾病患者的日常,讲述那些食物与药品怎样通过胃管进入身体,她与护士亲密互动,就算面对满满药物也未曾表现出厌恶。她让人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她会问护士“没有你我要怎么办”,护士笑着回她“你会死”。两人哈哈大笑的同时,还是难免掺杂着些许生命的悲哀。这就是现实。
电影的开篇无疑颠覆了人们对于绝症患者的认知,她们与死神无比接近,却更知道怎样享受生活。
不仅如此,斯黛拉还有些强迫症,她喜欢写任务清单,喜欢把所有药品摆放整齐。她学编程,学法语,对待治疗一丝不苟。她总会路过好朋友波的房间去楼上看新生儿,也就是那次,威尔跟了上去。
威尔同样是个囊性纤维化患者,正在参加临床药物试验,只是他所感染的病菌更具传染性。他们的第一次交谈,能明显感觉到两人观点的碰撞,但威尔却给斯黛拉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到病房后的威尔开始搜索斯黛拉的视频,他深深被这个乐观的女孩所吸引,但他自己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不配合治疗,会夜晚爬上天台看风景,而这一幕刚巧被斯黛拉看到。她去找他,威尔却一副真的要跳下去的样子,斯黛拉慌乱中的样子逗笑了这个冷漠阴郁的男孩。斯黛拉发现被骗后生气地离开,却无意关上了天台的门。当威尔发现被关后绝望的表情,也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轻松时刻。
2
然而,威尔对于治疗的无所谓态度彻底扰乱了斯黛拉的心。她请求威尔一定严格遵守治疗方案,威尔却说,“没有什么能拯救我们,我们的每一口气都是借来的,好好享受吧。”
威尔与斯黛拉,可以说代表了人们面对死亡时候的两种态度。我们无法判别哪种更好,享受当下,还是拼命活着,这或许永远是个问题。
最后,斯黛拉妥协,同意了作为威尔的画像模特,以此换取他认真治疗的承诺。他们想要握手以示达成合作,却不得不在六尺规则下退回脚步。
在这之后,斯黛拉会偷偷跑进威尔的房间,帮他整理药品车,按时监督他治疗,并一起锻炼。终于,威尔换得了画斯黛拉的机会。那天,女孩坐在窗边,男孩在不远处盯着她的侧脸,画笔不停,阳光柔和,谈着人生理想,青春就此驻足,在他们刻板压抑的生活中撷取片刻美好。
在斯黛拉的影响下,威尔对未来的看法稍有改变。他会想,或许未来会好,也仍旧怀疑,这些没有用怎么办。他干净的眼神总是掺杂着生死的纠缠,让人心疼。
但他们的交往并非一直甜蜜,也有争吵。威尔因为触碰了斯黛拉的心结,而看到了她的另一面。这个看似永远充满力量的女孩,背后也背负了太多心酸。姐姐离世,父母离婚,对于亲人的眷恋让她不得不努力活下去。而在这期间,斯黛拉的胃管却感染加剧,医生怀疑会有更糟糕的情况发生。
3
在斯黛拉等待进行手术的时候,威尔穿着隔离服悄悄来见她。六尺距离下,给她唱那首姐姐生前唱给斯黛拉的老歌。两人眼神交汇,温柔深情,彼此的心也渐渐消融,幻化成勇敢。不管是威尔的陪伴,还是姐姐留下的画,都陪着斯黛拉一次次冲破绝望。
她没有活在侥幸之中,而是活在真切的感受里。
但护士芭布告诉威尔,也曾有患者彼此相爱,却因互相感染离世。这件事让威尔不得不重新审视与斯黛拉的关系。这个男孩,仿佛只被爱照亮了一刻,下一秒,便又回到自己的世界,不同的是,这次逃避不是绝望,是为了爱人。而斯黛拉,仿佛就是上帝刻意送给这个可怜男孩的一朵玫瑰花。
她总结出一套与伯克霍尔德菌患者的接触规则,拿着五尺长的台球杆去找他。爱情,让它们在死神面前偷走一尺。就算暴雨将至,就算山崩海啸,就算蔚蓝星球即将毁灭,也要想办法与你在一起。
他们精心打扮,握着球杆的两端约会,就像握住彼此的手。他们在泳池旁坦诚相见,谈论死亡。用球杆代替你的手,触碰我的身体,就像你在抚摸我。脱掉衣服面对面站着,两具布满伤疤的身体,没有眼泪,只有心疼。如果此刻,没有疾病,没有距离,我会紧紧拥抱你。
但现实就是,只是那偷走的一英尺,就已心满意足。
斯黛拉为威尔偷偷准备了生日派对,片刻的欢愉后还是被芭布打断。也就是那晚,好朋友波突然离世。波是陪伴斯黛拉最长时间的病友,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但他们从未拥抱过。波的离开让斯黛拉无法接受,在她悲伤的时刻,威尔情不自禁触碰了她的肩膀,却被赶走。
所有的爱与痛苦,加上克制的现实,只剩心碎。
4
“一直以来我都是为了治疗而活,而不是治疗为了接受更好的生活,我想要生活。”伤心欲绝的斯黛拉成为了威尔最初的样子,只想活在当下。天空飘起雪花,她主动牵起威尔的手,一起散步,要走很远去看灯火。他们在结冰的湖面上旋转,大喊,拥抱,尽情释放欢乐,此生仅此一次的放纵。
我爱你,斯黛拉。
我也爱你,威尔。为了你,我甚至愿意放弃换新肺的机会。
但威尔不愿她放弃。两人争执中,斯黛拉不慎跌入湖中。威尔为了救斯黛拉,给她做人工呼吸。这是两人等待太久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却以这样悲伤的方式进行着。庆幸的是,斯黛拉的换肺手术非常成功,也未感染上威尔的病菌。但威尔的临床药物实验却不曾见效。
最终,威尔为了避免斯黛拉被感染,决定离开。术后醒来的斯黛拉,看到威尔从一片灯火中走来。我爱你,为了你的安全,我必须放手。所以请求你闭上眼睛,这样我才能狠心离开。他于一片灯火中消失,仿佛一场梦,未曾来过她的世界。
斯黛拉打开威尔留下的漫画,封面是他们的合影,斯黛拉没有戴着氧气管,大家可以挨得好近。其中有一张,是威尔的人生清单,长长的纸张上只写了一件事:爱上斯黛拉。今生今世,厮守到老。
这大多数人的美好期待,在他们身上却是此生最奢侈的梦境。
5
相互触碰,是我们的第一种交流方式,安全,安心,安慰,尽在那一指的轻柔爱抚中,或是脸颊上的轻轻一吻,让我们在快乐时彼此相连,胆怯时鼓舞我们前行。热情之时,还有感受爱意之时,让我们兴奋不已,我们对所爱之人抚摸的渴求,不亚于对空气的需要。但我从未理解触摸的重要性。他的触摸,直到我再也无法感受到。
这段在影片中出现过两次的台词,以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向我们解释了触碰这个词最深的含义。
在太多的遗憾与无奈下,导演以少年少女的视角,刻画了疾病状态下的爱恋,它凄美动人,它与我们那样接近,又那样遥远。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年少,因为他们失去太多,又爱得太难,才更能让我们懂得何以依恋岁月,珍惜眼前人。
电影结尾遗憾与美满混杂,而现实中的女孩并非如此幸运。故事原型克莱尔作为电影的制作顾问,为影片提供了许多疾病相关知识,而她本人却未等待电影上映,在换肺手术后因中风去世。
我想这就是导演不愿给影片一个戏剧性的圆满结局的原因。克莱尔离开了,威尔也离开了,或许斯黛拉五年后新肺无效也将离开。但正是他们人生中的这些缺憾,才得以让他们的灵魂冲破时间概念,伴随影片一路流转。
电影除了歌颂年少纯粹的爱情,以疾病做隔阂,还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学会触碰爱人吧。就像电影最后斯黛拉说的:如果你在看这个视频。而你,可以触碰到那个他,或是那个她。生命苦短,切勿浪费。他们做不到,所以含着泪告诉你,要勇敢去做。
无论我们健康与否,无论是否有严谨的时间限制,无论距离是否遥远,那些心动,喜欢,牵手,拥抱,亲吻,所有的一切,就都让它在第一时间得以发生,表达,用力去爱吧。想见的人,立刻去见。喜欢的人,别轻易错过。那都是我爱你的证据,会在无数个黑夜闪光。你就是那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