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导演承诺自己一生只拍10部电影,言外之意,每拍一部都必须保持是上品;有些导演一年拍10部电影,求量胜于求质;少有导演可以保持几乎每年拍一部电影的频率,匀速前进。我把第三种导演,称为“小跑导演”。
这种导演的特点是,不管拍的上一部电影是否成为了爱情类型片的转折点,不管下一部电影是否会伤透影迷的心,甚至扑街,他都能像小跑一样,几乎每年都讲一个故事。
2019年,他带着《纽约的一个雨天》如期而至。
01 有人红了20年,他却风光了40年
作为文艺青年的理想导师,伍迪·艾伦这次回归纽约带来了这个狼狈有余但不失浪漫的爱情故事。出生纽约,又有《曼哈顿》《安妮霍尔》《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等优秀爱情电影成品,恐怕没有第二个导演比伍迪·艾伦更合适拍一场“在纽约发生”的爱情。
这位八十有五的老人,还是一如既往的“话痨和神经质”。高密度自喃式的台词、唯文青才听得懂的名词、对上流社会的嘲讽,还有自命不凡,颇爱怼人的男主人公,《纽约的一个雨天》中每个经典元素都写上了专属于伍迪·艾伦的名字,既文艺又浪漫。
一个演员能红20年,已算是一件幸事。但,具有导演、演员、编剧三种身份的伍迪·艾伦却已风光了40多年,他拥有超强毅力,拥有超多想讲的故事,常常在制作完电影的第二天,就开始新的剧本创作。他的剧本曾经获得奥斯卡16次最佳剧本提名奖,可谓所向无敌。
加上这次的男主人公盖茨比是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的“甜茶”饰演,电影又莫名多了一些少年感和甜腻感。
看着影片中甜茶佝偻着背,躲在透明伞下,眼神脆弱,是不是隐隐看到了《曼哈顿》中伍迪·艾伦本人的影子?
02 奇妙的一个周末
盖茨比是一个极富矛盾性的人,从小生活在纽约,是一个富家公子,穿着和言行却看不到一丝纽约上流社会的气质。他热衷赌博却不沉迷,才华横溢却厌学,身处上流阶层却常常讽刺其虚假,总是在试图找回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复古浪漫。
因为母亲安排,他转学到了一间乡间大学,遇到了女朋友:艾什莉。艾什莉长相甜美,家庭殷实,父亲是亚利桑那州的金融巨鳄,各方面都很出色。以至盖茨比的母亲还没见过她,就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艾什莉是校报记者,意外的机会,她可以去纽约采访《冬日往事》的导演,采访时间定在周末。听到这个消息,盖茨比和艾什莉一样兴奋。盖茨比兴奋的是,采访结束,他可以带着艾什莉在纽约好好度过一个浪漫周末。无论是在卡莱尔酒店听酒吧钢琴师唱他以前在百老汇唱的歌,还是找票贩子弄两张《汉密尔顿》的票,或者坐着马车慢慢欣赏纽约景色,这些都在盖茨比的计划中。
比起盖茨比的计划,艾什莉却更兴奋她终于可以采访到那位知名导演。
看得出电影从他们纽约之行的伊始,就埋下了盖茨比和艾什莉最终会分道扬镳的结局。他们对想要生活追求的不一样,对重要事物在意程度的不一样,对人生理解感受的不一样,而这些不一样,都在这个下着雨的纽约周末,渐渐清晰。
故事从盖茨比和艾什莉这两条独立的行动线展开,无所事事的盖茨比一直在等待艾什莉的采访结束,他撑着伞在街头游荡,遇到曾经的同校同学,就自然地闲扯一番;巧遇拍电影短片的旧朋友,就客串了一回男主角;送前女友的妹妹香侬回家,就顺便到她家弹了琴,胡编乱改唱了《Everything Happens to Me》;参加母亲一年一度的秋日盛会,顺便了解了一向端庄母亲的另一面。
另一边,艾什莉如愿采访了导演并以和他一起看电影的理由,试图交换一个获得“独家新闻”的机会。原本一小时的采访变成了一场几个小时的电影,她只能推迟和盖茨比的旅行计划。而后,又因一名编剧和男影星的出现,她把和盖茨比的计划,一推再推。
艾什莉迟迟不出现,盖茨比只能玩几轮德州来打发无聊时间,一边玩还一边不自觉地担心艾什莉是否发生了什么意外。直到赢钱回酒店,看到艾什莉和男影星同框出现在新闻里,盖茨比才明白原来自己是多么愚蠢。
纽约的一个雨天,原本应该一起浪漫约会的情侣变成了各归各的奇妙际遇。盖茨比四处闲逛,躲避,完成了和母亲的和解,不合时宜地邂逅了香侬;艾什莉因为采访,意外得到了三个男人的倾慕——导演想带她去法国南部闻橘子树的香味;编剧表白自己的心已被她占领;男演员邀请她共享风情一夜。
毋庸置疑,这个雨天,打散了这对年轻情侣。
真是不知道,这应该责怪纽约的这场雨下得太不是时候,还是应该感叹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实在诱惑太多?
03 这才是纽约
盖茨比是这样形容纽约的:
比起从小生活在这里的盖茨比,艾什莉很显然是个生涩的“outsider(圈外人)”。采访导演时,她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和理解,甚至误把“黑泽明”说成欧洲导演。
被采访的导演虽然表面上对艾什莉颇为欣赏,甚至邀请她一起看电影,但实质从采访开始到最后都没有将艾什莉当成一回事。毫无专业性内容的交流,电影放映时的中途离场,都足以说明艾什莉认为的千载难逢接触纽约名流的好机会,不过还是一场自娱自乐。
之后艾什莉陪导演合作伙伴捉奸,又误打误撞认识另一个男影星,她所追寻的那个“独家新闻”在外人看来不过都是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花边新闻。但对这个来自美国小镇,对演艺名流圈层充满憧憬的女孩来说,却是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当艾什莉对着媒体镜头兴奋地介绍着自己,坐在沙发上畅想几十年后和自己的后代讲述和男影星即将发生的纽约一夜,她已经默认自己和这个城市,和纽约的上流发生了关系。
不过,这只是错觉一场,大雨来了,她的美梦就醒了。当她来不及穿上衣服,只能穿着别人的风衣,赤脚走在纽约的大雨中时,艾什莉才领会了什么是真正的纽约。
这里是纽约,它的排外性,没有一个城市敌得过。对拼命想跻身上流社会的圈外人来说,大多只能落得一个“我里面没穿衣服”的狼狈结局。
倒是盖茨比,重返纽约,虽一直处于被动地等待,却丝毫并不妨碍他和这座城市真正地发生关系,时不时还不忘嘲讽愚弄一把虚伪的上流阶层。付给酒吧刚认识的援交女5000美金,带她去母亲一年一度的秋日盛会,正大光明地向众多上流人士介绍着这位他的“女朋友”。
比起艾什莉对纽约上流的小心翼翼和百般讨好地融入,盖茨比只有厌倦,唯一的新鲜感只是变着法戏弄他们。
对他来说,名气、财富、光芒都没那么重要,他更愿意追求在下着雨的纽约,没有目的地漫步、看戏、听现场、去博物馆,和兴趣相投、互相欣赏的香侬邂逅一场。
这才是纽约,圈内人总能上演一出好戏,圈外人只能胜任讽刺喜剧。
04 老派爱情的浪漫
盖茨比有两条感情线:一条是艾什莉,另一条是香侬。艾什莉只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和盖茨比有过短暂的同框,妙就妙在这蜻蜓点水一般地同框,一下就交待清了他们爱情的开始和结局。
“我们是两路人对吧,你喜欢自然风光我喜欢车水马龙,晴天会令你灿烂,而阴云密布更能让我舒坦。”
作为一个资深文艺青年,盖茨比最后的分手说得都如同读诗。意外的周末,在又快下雨的时候,盖茨比把艾什莉扔在了马车上,转身离去。
他匆忙的样子,像是急着赴约。
如果仔细看电影,应该不难猜到,盖茨比最后去了哪里,见了谁。
他们碰巧演过一对情侣,碰巧一起去了博物馆,碰巧谈论过同一部电影。盖茨比为那部电影设计的结局是,男孩等着心爱的人,但女孩永远不会来。或者是女孩在等,但男孩选择了别的女人。
女孩构想的版本是,薄雾中的纽约城,一对恋人约在六点碰面。还有四分钟到六点,早到的那个人来回踱步,等待。直到中央公园的德拉科特音乐时钟敲响,天空飘雨,男孩和心爱的女孩在雨中热情拥吻。
当盖茨比和艾什莉说完分手,自己竟不由自主地漫步到了中央公园的德拉科特音乐时钟下,或许他是碰巧路过,或者他在期待着什么,又兴许他真的相信了女孩为电影设计的结局。
不管是哪种可能性,盖茨比都无法避开与香侬的又一次偶遇,为浪漫爱情电影上演了一个圆满结局。老派吗?老派。浪漫吗?浪漫。
这就是伍迪·艾伦,本以为年事已高的他或许很难再讲出新的爱情故事,却想不到《纽约的一个雨天》里依然包裹着他那年轻且极致浪漫的灵魂。
或许你早已明白电影中的爱情是种虚无,又或许你也会邂逅那份浪漫,谁知道?就看信不信,有时候,相信也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