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生活,然后去爱

——关于《星际探索》

文/耶律律

01

一望无际的孤独

 

外面什么都没有,人类就是我们的全部。不要在宇宙中寻找虚假的神。小绿人是不会来这里救我们的。

影片《星际探索》上映后,导演詹姆斯·格雷在采访中如是说。

对“大片”满怀期待的观众,说它科幻设定荒诞,台词神神叨叨,故事虎头蛇尾,简言之就是“严重不爽”。口碑两极分化的争论中,了解导演对星际探索的悲观态度,或许才是欣赏本片的前提。

影片时间设定在近未来,那时人们在月球背面建立发射塔,在火星建立生存基地,地月之间早已拥有航线,并发展出太空自由经济。

除了成熟的宇航世界,影片针对不同星球,展现了三种不同的影像风格。月球银白和深空黑对比,火星呈现橙黄色基调,到了海王星则依照它的淡蓝色属性,布置飞船内灯光。

影像色彩不同,在明确坐标同时,还有另一层重要功用:罗伊在月球穿过晨昏线,就像《登月第一人》里的尼尔,飞奔在火星基地;又如同《银翼杀手2049》的主人公K。

这些角色无一例外,都伴随着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每时每刻的孤独。

影片中,主角罗伊多次使用一台心理评估机器,算是孤独的具象体现。他作为优秀宇航员,无论在什么危急状况下,心跳始终不会超过80。

开篇第一个危险,他从几万米云端跌落而没有晕厥。导演正是用身体与精神都逼近极限的方式,营造了一种常人无法承受的孤独感。

而这个场景,也是全片最精彩的体验之一,主客观镜头切换,为观众提供临场感与共情基础。


02

外面一无所有

由巨星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星际探索》,讲述了两代单传宇航员罗伊,接到NASA任务,前往火星基地,与他失联多年的父亲建立联系的故事。

罗伊接到任务,从地球出发到月球,再辗转至火星基地,最终冒险抵达海王星附近,找到了探索外星文明的利马飞船,以及他认为死亡多年的父亲。

罗伊的父亲,克利福德,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宇航员。他在罗伊年幼时便去执行“利马计划”,试图探索神秘的外星文明。

他走马灯似的,接连登上太阳系各大行星,成为无法替代的人类英雄。罗伊同事也曾感慨,因为克利福德的壮举,才励志成为宇航员。

 
克利福德

孤独伴随伟大,坚定催生偏执,足以形容克利福德的一生。利马飞船长达三十年探索,行至太阳系边缘,仍旧一无所获,所有船员希望耗尽,就当他们想折返回家时,却被克利福德阻拦并杀害。

那年罗伊29岁,利马飞船与地球失联。

外星文明存在吗?这就得引出著名的“费米悖论”,简言之:外星人存在,那他们早该到达地球某处;外星人不存在,因为人类迄今为止没发现任何踪迹。

刘慈欣在《三体Ⅱ》中提出了“黑暗森林法则”:把宇宙看成一座黑暗森林,置身其中的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幽静潜行才能确保生存,暴露行踪必然遭受打击。

这种“他人即地狱”的观点,巧妙解释了费米悖论,相信很多读者对此颇为赞叹。

罗伊见到父亲,从利马飞船导出所有资料,才发现那些虚无的影像里,并没有外星文明,克利福德也不曾收到“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这样的警告。

的确,我们一路跟随罗伊,看见那些布满陨石坑的星球,就像一块块巨型板砖,毫无生机。不同的只是颜色,月球是灰色板砖,火星是红色板砖。

终于影片给出结论,外面什么都没有,人类就是我们的全部。


03

美景与恐惧同在

这部影片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高潮,足见格雷是好莱坞异类。不仅如此,影片还为历来伟大的探索精神画上问号,又成了反类型科幻片。更有人为它贴上标签,唤做“太空文艺片”

在NASA工程师和宇航员的帮助下,影片合理设想了许多未来场景,诸如能在月球上开枪吗?零重力下血液会是什么样子?死人在太空中会是什么样子?

CGI技术,还原了太阳系种种绝美景象,比如跃过月球晨昏线,在火星遥望蓝色太阳等。可美好的幻想外壳下,却包裹着主创对人类未来的担忧。

罗伊踏上月球,需要搭乘月球车,前往月背升空。就在他驱车途中,冲出一伙月球海盗拦路打劫。原来人们在月球上,依然承袭了掠夺传统。究其原因很简单,那里种不出庄稼,除了矿石,其余自然资源极度贫乏。

月球飞往火星途中,罗伊接到求救信号,他与船长同事出仓响应,却在求救飞船中遭遇变异狒狒袭击,船长当场死亡。

美景与恐惧同在,是本片最核心的感官体验。浩瀚宇宙里,宇航员和死亡之间,只有一套太空服和一层航天铁皮。

当危险逼近时,不论你浪漫、悲悯,还是自私、罪恶,都将被击得粉碎。

人类诸多荣光,均来自勇于探索,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肯定探索的价值,珍惜前人的付出,并把求知欲和好奇心视为前进动力。

可影片彻底颠覆了其中的正当性,并告诉观众,探索并不永远伟大正确,若不面对自身困境,人类奔向远方也毫无意义。

克利福德就像一位剔除人文关怀的疯狂科学家,他拥有顽强的探索精神,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定意志。当罗伊带他回家时,他义无反顾地飘向深空,选择自我流放。这一情节正好与罗伊寻父主题对应——克利福德或许也在追寻某种天父的脚步。

如此看来,整部影片的内在思考,如同人类前进途中的一脚刹车,主创人员就像利马飞船里迷途知返的船员。不过有意思的是,船员被克利福德以叛乱之名处决,而电影本身,也因为反类型,被众多影迷诟病。


04

去生活,然后去爱

导演承认片中有部分设定违背了科学常识,比如飞船去往火星,要在月球轨道发射,而不是在月球表面;比如罗伊与父亲重逢,泪水在真空环境里流向面颊。

他坦诚过后,又欣然接受了不合理,其一是皮特演技太好,其二是他想保留某种文艺气质。

反类型作者导演詹姆斯·格雷,从不是爽片代言人。这位智商180的天才导演,25岁便凭借处女作《小奥德萨》获得威尼斯银狮奖,往后作品多次提名金棕榈与金狮奖。代表作《迷失Z城》上映时,更是被删减近三分之一。

以上种种,造成大众评分对他并不友好,作品始终维持在6到7分,这部入围19年柏林主竞赛的《星际探索》也不例外。

无论评分如何,我始终相信一个原则:好故事适合传颂,好电影只能体验。在普遍认知中,豆瓣6到8分区间的作品,平庸但不失败。适合大银幕观看的影片,在此标准面前不占便宜,于是产生了诸多冷门佳片。在我看来,《星际探索》就是此类。

影片构思大胆,无不直面人类最根本的困境,那便是人性核心里的种种因素,无论好坏,始终伴随着我们。就算走向外太空,它也不曾消散。

拿罗伊来说,父亲角色缺失,导致他冷静克制,成为优秀宇航员;但孤僻自闭,又让他与妻子离散,从而与孤独相伴。

大段独白就像暗夜里的诗句,罗伊叙说他的错误、自责和遗憾。不知是巧合还是致敬,《银翼杀手》中也有一个名为“罗伊”的角色,他杀死造物主,临死前救起仇人,说话同样极富诗意:

 

所有过往,都将消失于时间;如同泪水,消逝在雨中。

罗伊能战胜万米高空,能操作失控飞船,可是与父亲建立联系时,仍然感受到心跳加速。父亲曾教导他,先工作后享乐,于是他用尽办法保持冷静,可深陷孤独之中,他最需要的恰恰是释放。

他记忆里,父亲喜爱黑白歌剧,于利马飞船重聚时,父亲也正是通过黑白片排解孤独。

人类彼此依托的情感,和探索未知的使命感,到底哪个更重要,创作者通过罗伊的选择,给出了合理答案。

他最终重返地球,成为父亲眼中的“反叛者”,并说道“我会生活,然后去爱”。

责任编辑:阳子 onewenzhang@wufazhuce.com

影视栏目于每周二、四、六发布。编辑部微信:oneapp2019。定期发布活动,赠送签名书和周边,欢迎添加。

作者


耶律律
耶律律  @Author耶律律
小说作者,自由撰稿人 公众号:耶律律

相关推荐


书影
黑暗面
文/宋睿洋  
书影
只有芸知道
文/黄子京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微信打开

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