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在青春时期反抗过来自父母的桎梏?
或者,成长的某段岁月里,曾经温暖的家变得让人窒息?
原生家庭的话题近来一直备受关注。父权经营家庭环境,往往影响着子女一代人的命运。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影片《青红》,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曾几何时的相似处境。这部王小帅于2005年拍摄的影片,是一部关于原生家庭和青春伤痛的作品。它以一种怀旧风格,延续着第六代导演对时代个体精神困境的关注。
片中,青年一代人的成长与幻灭不仅来自家庭,也来自无法逃离的社会处境。它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当父母的人生遭遇创伤,在无力改变的阴影中,年轻一代的我们该如何成长?
01
当父母的理想强加于你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偏远的贵州山村。主人公青红(高圆圆饰)是个自幼在乡下长大的女孩。她美丽,单纯,在安静文弱的外表下有一颗敏感而封闭的心。
影片开场,在广播口号中,青红衣着朴素,和同龄人们一起在学校做广播操。整齐划一的单调动作,却难掩饰她眉眼中隐隐透着的活力和灵动。
然而,青红的家庭很特殊,父母均来自大城市上海,十多年前在国家政策号召下,迁徙至贵州,支援“三线”省市的基础建设。
60年代的中国,曾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生活环境。国家实行由东向西大迁徙的工程,许多工厂人才和知识分子们跋山涉水,举家来到偏远的山区。
青红父母就是这样一批三线工人中的成员。
随着子女们逐渐长大,父母年轻时的一腔热血早已在岁月中冷却。贫瘠的物质和闭塞的环境,消磨了献身祖国的冲动和理想。
家中一台老收音机时断时续的信号,成了父亲(姚安濂饰)联结和想象外部世界唯一的途径。
青红是家中长女,从小在父亲的严苛家教中长大。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她考上大学,离开穷乡僻壤回到上海,将来接济弟弟和家人回城市生活。
对父亲来说,十多年前来到贵州是人生中一次难以挽回的错误。村里的家是个临时住所,真正的家——上海——虽然在镜头之外,却是他们生活中从未曾缺席的存在。
但子一代的青红对乡村有着矛盾的情感。她不像朋友一样渴望着外面的世界,相反,她热爱乡下生活,对生长的土地有着认同。
相较于父亲施加的模糊而遥不可及的梦想,她更在乎眼前。在乎那些她看得见,却时刻被压抑的愿望。
02
面对父权,反抗还是忍受?
青红有一个暗中交往的男孩,他叫小根(李滨饰),是乡镇工厂车间里的实习工人。这个清秀腼腆的乡下少年,执着热切地追求着青红,却反复遭到青红父亲的阻挠。
在父亲眼中,出身农村的小根和要高考的青红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为了防止他们私下交往,他每天看管青红上学下学,又丢掉小根送来的粉红色高跟鞋。
并指责女儿不知羞耻。
父亲甚至在公共澡堂里,也要和小根“坦诚相见”,语重心长地威胁小根不要耽误女儿的前程。
片中,青红时常独自守在家中,低头,沉默,或无助地望向窗外。镜头画面被门框、窗棂或铁网切割,让家的空间对青红形成挤压。
与父亲的对话更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流,每当父亲的身影在画面中移动,青红就被推入角落,父亲的喋喋不休更和她的失语形成对照。
一次偶然的事件打破了生活的沉寂。好友小珍(王雪洋饰)拉着青红参加了一次社会青年们举办的地下舞会,在会场结实了混混头目李军(秦昊饰)。
李军和小珍一样,同是三线员工的子女,一身猫王装束,迷倒了众多女孩。
小珍对李军一见钟情,相拥激吻,让在场的青红震惊得落荒而逃。正当他们的恋情干柴烈火,李军却被家人逼着和被他搞大肚子的工厂女工结婚。
婚礼现场,老一辈的三线厂工人们的觥筹交错,奏乐高歌,热烈欢庆中不无借酒消愁的凄凉。
另一边,小珍正在青红的怀里为失去李军伤心哭泣。好像这一次青红的劝说真的对了,他们的年纪太小,太容易被浪漫的表象欺骗。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小珍在李军婚后不久,瞒着所有人他私奔。父母们早已乱做一团,青红更为朋友这样不顾一切的举动感到震颤。
她望着焦头烂额的父辈们争吵埋怨,内心抑制着燃烧的愤怒。她意识到,小珍可以任性大胆地选择逃向远方,自己却终日如笼中之鸟,忍受着父亲对人生的无能的怨气。
03
爱情失败,个体陨落
一天夜里,父亲和一伙子朋友在家中小聚,商讨回上海的日程和对策。趁着间隙,青红悄悄遛出家门,到山上和小根相会。
小根喝了酒,带着那双粉红色高跟鞋问青红:
“我们第一次在这说的话,你忘了吗?”
青红否认,却告诉小根:
“我们是不可能的。”
青红想起父亲的话,他们很快就要回到上海了,于是低着头说:“我们都还小,很多事情还不懂。”
青红的话深深刺伤了小根,激动之余他紧紧抱住了她,却按捺不住压抑已久的情绪,将她压倒在山路上。
深夜,青红哭着带着伤痕回到家。父亲恼羞成怒,知道女儿被毁了,冲到工厂找小根复仇。众人阻拦中,父亲报了警,小根被抓走了。
青红却在家中割腕自杀,虽被及时发现,抢救了回来,却陷入了精神失常之中。
此时,好友小珍结束了私奔,最终回到家中。二人再度相见,都不似从前,而青红的眼神空洞又迷惘。
影片最后,青红一家人终于在清晨搭上轿车,离开乡村奔赴上海。在经过市镇的路上,人群挡住了路,嘈杂声盖不过刺耳的广播,那里正播放着押送罪犯,执行死刑的通知。
当小根的名字被报出时,弟弟哭了,母亲握住青红的手,父亲也难掩心中的不安。唯有青红脸上挂着茫然的微笑,听不出车厢外发生的动静。她与恋人早已失去彼此,而窗外的世界从此再无新鲜事。
04
时代洪流中,痛苦与浪漫
《青红》这部影片讲述着一个青春被扼杀的故事,同时,也是为上世纪一代人生命岁月献上挽歌。
父辈们作为大时代之中无力改变命运的个人,承受着报国理想与残酷现实带来的巨大落差。上海,这个萦绕于所有人心头而从未出现的地方,在80年代改革开放后,再度兴起都市化的进程。
对于重获希望的父辈们而言,这座城市既是支撑着辛苦生活的动力,也是他们命里逃不开的诅咒。
回到上海,回到故乡,把失落的生活捡回来,是他们脑中的一条钢铁律令,指引着自己和子女们的人生轨迹。
然而,对于青红这一代人而言,生长的山区乡下才是真正的故乡。
在那个逐渐开放起来的年代里,虽然他们也渴望大城市,但这种渴望更像是年轻人对一切外面世界的向往,寄托对未来的想象,用以逃离传统父权家庭结构的束缚。
同样是离开乡村,在年轻人的身上,它变成了带有浪漫色彩的抵抗。但抵抗在更强大的现实面前同样弱小无力。正如小珍和李军的私奔,最后以回到家乡不了了之。
在结尾的镜头中,李军穿着破大衣在看热闹的人群里晃动,让曾经的猫王美男子,在现实的桎梏中磨光了锐气,寸步难行。
影片对父一代人的遭际不无同情,但苦难的承受者的身份,未能开脱他们对子女带来的伤害。青红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亲无所不在的控制。若是生长在另一个包容环境,她也许不会在花季的年龄里断送前程。
故事中有一处动人的场景。当青红独自在厨房做家务时,小根让弟弟捎来一只口琴送给她。慌乱中,青红拒绝了。
在门前的小路上,小根站在远处,与她遥遥相望。她正转身,琴声在空中响起,青涩悠扬,在袅袅炊烟中回荡。青红忍不住望着远处,视线中,恋人的背影渐行渐远……
05
谨以此片,献给你我
王小帅在片尾写道:
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父母和所有像他们一样的三线职工
但我更想把这部影片,献给曾经或多或少背负过父母沉重的理想的我们,献给曾经因反抗失败而夭折的耀眼的爱情,献给并不自由但却最为炽烈的19岁。
那是青红绽放和陨落的年纪。而我们,还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