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们都在安利电影《少年的你》,于是ONE APP影视专栏邀请到三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嘉宾一起聊聊这部影片,也期待在评论区与大家交流。
ONE:最近正在上映的《少年的你》,大家看完有什么感想?
王愚:看哭了,不是因为感人,而是因为羞愧,从陈念和小北身上我看到了“不服输”三个字。如果一件事只有1%的可能性,99%的概率会输,我可能会直接选择"躺输",然后用存在即合理的观点去解读它。存在即合理,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一切都变容易了。
S:上周日自己去看的早场,最触动我的是男女主角身上的“少年感”吧,周冬雨和四字弟弟演绎得太棒了,虽然很多人关注的是校园暴力,是原生家庭,是阶级矛盾,当然那些很重要,但我今天想聊的是小北和陈念身上那种“少年感”。
笙笙不兮:是因为回不去,所以更加美好吗?
S:可能吧,那是少男少女身上才存在的一种特质,在那个年纪里,整个世界没一个可以信赖的大人,他们只有彼此。不顾一切和决然是动人的,快乐和痛苦是真切的,所有感官情绪都会被放大。
笙笙不兮:而且不得不说影片细节处理太棒了,到处是隐藏的彩蛋。
ONE:影片引发出很多热议话题,其中大家最关注的就是“校园暴力”,大家怎么看?
王愚:我自己的成长过程里没遭遇过,但是见证过,其实不光是校园暴力,我觉得是社会上存在的“欺压弱者”,之前朋友说,过分猖狂的人应该活不长吧。我说弱肉强食,规则就这样。所以,我是抱着无感的心情进入电影院的,我以前想的是,暴力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吧。
S:就像开头那段英文听力,不就是讲大自然法则,弱肉强食的平衡吗……有一幕我印象蛮深,那个甜美的小太妹魏莱和她的小姐妹叫来一群人把陈念的头发剪掉,衣服扒光,当众拍裸照。我看到这里一点不惊讶,反而很平静。因为太过真实,魏莱代表的不光是她个人,而是社会上的一类人,优渥的家庭环境背后其实是精英教育培养出的利己主义,是阶级的不可调和,她既是加害者,同样也是受害者。但是,我一点都不可怜魏莱,原生家庭的可悲并不是她伤害他人的借口。
王愚:是啊,电影最后魏莱假惺惺地向陈念道歉,“我只是在跟你开玩笑”,太可气了。很多时候,经历了漫长的自我开脱,和解的对象可能不是世界,而是恃强凌弱的恶霸,而刻意训练出的共情能力,说白了就是怂。在是非善恶面前谈人性,就是怂。
S:很多人从冷漠的父母那里承受了过多压力,只能发泄在更弱小的人身上,其实那些人内心懦弱,也自卑,韩国前几年的热播剧《学校2015》中的姜素英就是这样。
ONE:这里其实存在两种对立的身份,要怎么看“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关系呢?
王愚:施暴者往往通过暴力伪装成所谓的“强者”,暗搓搓地看所有人的反应。而大众沉默,一声不吭,直到施暴者更加猖狂。小北和陈念,两个少年从所有沉默者中站出来,想扭转现实,陈念主动向警察举报了施暴者,小北举起椅子砸向教唆犯罪的人。
S:我觉得是这两种身份总是能互换,一切要看个人选择,比如陈念选择努力,考上大学走出困境;报警,让霸凌者得到惩罚;反抗,让魏来死有余辜。而小北选择转变,从影片最初“你不欺负别人,就被欺负”转变为结尾热血又善良的闪光少年。说到底,人还是最主要的。
ONE:那说到两位主人公的感情线,你们怎么看待陈念和小北的关系呢?
S:他俩让我想起了自己的18岁,那会儿备战艺考和高考,在校外机构上一对一的家教补习,空闲会去附近广场玩滑板,认识了一些那会儿即将奔三的朋友,有玩乐队的,做设计的,有画家,还有写诗的,其实就是一群内心充满热爱的非常纯粹的大孩子,这种纯粹放在今天看也十分可贵,那个广场就是我当时的小乌托邦乐园,在那之外的世界于我而言是灰白的,所以,小北和陈念在我看来不止是爱情,而是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很强的归属感。
王愚:我觉得他俩之间说爱情就俗了,更像是同一阵线的战友,是那种"走出去,走到光明的地方去,哪怕走出去一个也行"的关系,四字弟弟和周冬雨演技炸裂,那种隐忍,那种默契,那种“不用说,我懂你”的感觉演得太好了。
笙笙不兮:用易烊千玺自己的话说,他们是“属于爱情,但高于爱情”,那种感情关系比青春懵懂的喜欢和依恋多了几分沉重,又多了一些默契和理解,这份理解让两个不同世界的少年紧紧依靠在一起,互相陪伴和取暖。爱情是可以转移的,但他们不会,他们是彼此唯一的救赎和微光。我真的太爱他们的关系了,那份纯洁让我感动,也揪心……
S:是啊,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彼此,什么家人、警察、老师、同学、糟糕的社会,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他俩骑摩托那段,就像《溺水小刀》里小松菜奈和菅田将晖边骑车边大喊“蓝天,白云,岩石,大海”一样,彼此之间的默契和理解,那种情感共通真的太美好了。
ONE:影片其实给了个好结局,“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你们觉得现实生活中会像影片里那样吗?
王愚:难说,但更多是不可能吧,我有时会自问生活到底怎么了?让我对它这么悲观,后来发现大多时候只是自我意淫,为害怕卷入是非找了个借口。但还是希望现实中多些这样的故事结尾。
S:我其实是悲观主义者,不过心底还是有光亮在,就像影片里四字弟弟拿周冬雨的英文课本,上面写着“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是啊,心里没点光亮,还怎么继续与世界抗衡呢。
笙笙不兮: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但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中,如何活,如何做,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不好的外部环境,都由我们自己掌控,这一切也决定了我们接下来将面对的世界的模样。
S:对,不过我觉得现实里,结局可能会是女孩上了北大,男孩蹲了多年出来后,两人因为环境和圈子渐行渐远,真的就像陈念讲的那个“失去乐园的悲伤”了吧。毕竟电影总是要更美好些,就像影片的英文名“BETTER DAYS”,总得给人点希望吧。
ONE: 那今天最后一个问题,《少年的你》原著被喷“融梗”,这部剧是否被高估了呢?
王愚:我感觉是真的好看,好看的还不在于它的情节设定,而是其中的剪辑和音乐。
笙笙不兮:对,朋友跟我一块去看的,回去和我说,看完以后三天也缓不过来,晚上睡觉一闭眼,脑海里就是小北那间黑漆漆的房间。这样深刻且持久的代入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光影和音乐的作用。
王愚: 哪个画面你们感触最深啊?
S: 影片开头和结尾周冬雨面无表情地讲was和used to be区别那里,她说used to be包含着“失去乐园”的悲伤,她反复朗读的时候,我就崩了,心脏疼,那是她对这个世界失望了,而我难过的是,无论好坏,那段时光逝去了,回不去了,无论怎样都回不去曾经的乐园了。
笙笙不兮:我感触最深的是小北故意被捕之前,拉着陈念跑入破败的广场,金黄色的阳光从高高的穹顶洒落下来,镀在两个少年的身上,很圣洁,也悲壮,那是小北为爱牺牲的高光时刻。
S: 是啊,尤其四字弟弟那个撕咬嘴唇的吻,是即将分离的巨大痛苦,在那个情境下,两个孩子心中想的可能就是生死相隔,最后一面了,一下子想到《泰坦尼克号》最后那段。
笙笙不兮:还有一个,影片用声音来营造高考的紧迫感,太真实了。大雨磅礴,考生们乌压压地挤满考场外的空地,小北撑伞站在不起眼的角落,低声说完那句“考试顺利”,随后,鸣笛声,雨声,背书声,老师鼓舞士气的加油声与庄重紧张的背景音乐混在一起,将紧张情绪推至顶峰,然后铃声响起,考生入场,一刹间万籁俱寂,只剩滴答滴答的时钟有节奏地跳动。
王愚:有人把《少年的你》跟《悲伤逆流成河》做对比,可《少年的你》里的光影世界明显更接近我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