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的“国庆三部曲”,如果要按喜好排序的话,《中国机长》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想必大家早就知道,电影取材于2018年5月14日,川航航班备降成都的真实事件。
官博云淡风轻的公告背后,是机长和全体机组成员历时34分钟,在9800米高空力挽狂澜、默契配合的殊死搏斗。
挡风玻璃碎裂,由于机舱内外巨大的气压差,副驾驶瞬间被吸出窗外。
窗外是零下40摄氏度的高空,脚下是重峦叠嶂的山脉。驾驶舱内瞬间极寒、缺氧,与此同时,仪表盘被飓风损毁,机长需要在辅助设备全数失灵的情况下,凭借经验操控飞机,在保证平稳的同时迫降,小心避让山峰。随便一个操作不当,都会造成机毁人亡的局面。
在如此恶劣的情势下,还能保全全机128人的性命平安降落,这起事件,被看做世界民航史的奇迹。
后来,民航通过电子设备,对相同状况模拟10次,全部失败。
机长刘传健,却成功了。
看过《萨利机长》的人都知道,同样取材于真实事件,《萨利机长》的叙事重心放在备降之后的事件分析,而《中国机长》则还原了那场奇迹般的“高空自救”,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灾难片。
透过镜头,我们得以看到简单文字背后的惊心动魄,看到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点滴日常,看到除了驾驶舱外,地面塔台、空军部队、消防、医疗、特警毫不耽搁、全线出动的立体式协助救援。
从机长到乘务员,再到地面后方的调度支援,没有一个环节出错,没有一人慌乱。看完电影你会知道,生死关头没有奇迹,只有过硬的技能,和千锤百炼的默契。
02
电影一开篇,便用近30分钟,展示了什么叫专业。
凌晨3点,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刘长健准时起床,计时洗冷水澡,憋气,唤醒全身肌肉。
看得出来,这是他常年坚持的习惯。作为机长,他要为全机旅客的安全负责,时刻保持精神以及身体机能的最佳状态,是最基本的专业。
紧接着,以袁泉为首的空姐出场。美丽、干练、温柔,这些印象都只是表象,更多的,是她们周身散发出的那份自信从容。
影片设计了一个目中无人的土大款。
坐头等舱,不按要求关机,处处为难乘务员,甚至轻蔑说人家是“端茶倒水的”,虽然夸张,却也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对乘务员这一职业的误解。
看完电影,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感慨的一件事是:原来开飞机,真不是一个人就能随随便便就能办到。空姐面带微笑的那句“请相信我们,我们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也不是谁都有资格说得出口。
03
意外发生前,从挡风玻璃出现裂纹,到碎裂,只有短短30秒。
这30秒,机长刘长健立即向管制台报告,申请下高度返航。
而欧豪饰演的副驾驶,第一时间拿出资料版逐一搜索排查,甚至来不及系好肩带。如果不是腰间的安全带还在,在挡风玻璃碎裂的瞬间,他会瞬间葬身万米高空。
与此同时,正在客舱小憩的第二机长猛然睁眼,飞快与乘务长对视一眼。这是常年训练与飞行实践才能锻炼出来的敏锐。
随后,他用尽全力回到驾驶舱,在看到舱内情形后,二话不说坐在机长身后,为他们递上救命的氧气面罩。
之前看到有人质疑,为什么乘务员和旅客都知道第一时间戴好面罩吸氧,机长却没有戴?是不是不够真实?
试想一下当时驾驶舱内的环境。挡风玻璃碎裂,意味着机舱内外一个温度,在9800米高空,因时速800公里产生的巨大风力,已经摧毁了仪表盘。
在这种情况下,机长一只手要牢牢抓住被吸出舱外的副驾驶,另一只手还要操控飞机,被强风吹到睁不开眼,只能凭经验飞行——他没有时间,更没有多余的手来拿出氧气面罩。
现实中,刘传健机长在接受采访时举了一个例子,来形容当时情势的困难:
如果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梁栋没有及时回归,也许他很快会因为缺氧和极寒陷入意识模糊,后果不堪设想。
可以看到,当梁栋回到驾驶舱内的时候,机长的手臂已经冻到僵硬状态。
四川8633号航班,失联了。
04
飞机突遇险情,驾驶舱里千钧一发,如果没有乘务员对客舱乘客强有力的安抚,随便一个环节失控,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客舱释压,意味着所有人都将面临低温、缺氧,以及足够伤人的强颠簸冲击。身处9800米高空,谁也不知道下一秒钟,等待自己的是怎样的命运。旅客可以慌张哭闹,乘务员不行。
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毕男,在猝不及防一轮强颠簸过后,发髻散开,踉跄跌倒,无意识地握紧无名指上的钻戒——一切都足以看出她内心的惊恐和慌乱。
然而当她深吸一口气,拿起电话,边吸氧边安抚客舱旅客,那份声音中的镇定与坚定,让人禁不住对她肃然起敬。
颠簸中,行李盖开启,行李掉落,空乘们第一反应不是躲避,而是一边提醒乘客小心,一边努力起身关闭行李盖,保证舱内旅客的安全,张天爱饰演的空姐自始至终都将一名小孩护在怀里,不断安抚。
还有一个细节是,李沁饰演的乘务员雅文,在飞机强颠簸中,被餐车撞倒在地,陷入昏迷。如果不是乘务长毕男坚持让大家播报号位报平安,也许慌乱中不会有人注意到她,那么她就有可能在下一轮颠簸中遭遇更猛烈的撞击,危及生命。
雅文醒来后,第一个动作是锁好餐车,然后忍着剧痛,咬牙回到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她没有像其他乘务员一样就近落座,尽快系好安全带?因为她的职责是守住紧急出口的舱门。这是旅客的生命之门。
在短短34分钟内,机长做到了,乘务长做到了,所有机组成员做到了,地面塔台、空军指挥部、消防官兵、特警、医务人员……每一道环节都做到了。
这,就是专业。
05
《中国机长》算是“国庆三部曲”中的一匹黑马。
上映6天,票房破15亿,口碑票房接连逆袭,究其原因,这份低调内敛的大国实力,想必居功不少。
34分钟内,在地面管制台的调度下,救护车、消防车随时等待出发指令;特警出动,双流机场所有跑道全部清空;空军指挥部发出指令,所有训练飞机立即返航,迅速清空周边航道,为失联的四川8633让出一条生命之路。
这不是一部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是天上地下所有部门倾尽全力,一同守卫了全机128条生命,创造出“不可能”的奇迹。
看电影时我不止一次红了眼眶,为全体机组成员与旅客的齐心协力,更为我们中国拥有如此专业的机长,如此强有力的救援感到骄傲。
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救援!
危机中,那些高高举起的大拇指,更是一种无声的慰藉:我们还活着,我们一切平安!
从出场时戴着墨镜耍酷的“浮夸少年”,到坚守最后一秒的“靠谱副驾”,欧豪饰演的这个角色,也在34分钟的航程里,划出一道亮眼的人物弧光。
近年来,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越来越多,在主旋律和商业片之间逐渐找到平衡,用一帧帧生动的画面,让我们看到真实背后的平凡,见证平民英雄的诞生。
影片结尾,朱亚文饰演的管理局人员进入驾驶舱内检查,看到面目全非的仪表盘惊呆了,主动握住机长的手,低沉克制地说出所有观众的心声:怎么这么牛啊!
主旋律不是空喊口号,信念感也不是靠硬拗。
事件之外,他们都是普通人。
是妻子,是女儿,是父亲,是儿子,有各自的生活和悲欢,脱下制服走在路上,就可以泯然于众人。
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危急关头,凭借强大的默契和意志力,过硬的技术,对协同部门无条件的信任,携手创造出一个奇迹。
在电影111分钟的紧张叙事中,你会感到震撼,感到敬佩、感到油然而生的自信与骄傲。
我们不缺故事,更不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