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的余晖早已散尽,但英国人的内心想必还是骄傲的。这从英剧就可见一斑。如果说,美剧是大众的狂欢,那么英剧就是高冷的坚守。美剧像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充满朝气和活力,英剧则像是保留了棱角却失了锋芒的大叔,睿智而坚定。
或者,英剧更像一个内心有点小坚守小情怀小追求的大龄文艺青年,带着世俗眼中的“傲慢”,对不认同的题材带着一种“偏见”,对一味跟随和追逐热点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不屑为之。
当美剧以四十分钟为基本单元,和着快节奏,大信息量一起裹挟前行,各种烧脑和眼花缭乱的时候,大多数英剧还在以一部电影的时间将情节娓娓道来。对于英剧,这是一把双刃剑,喜欢的人喜欢得不得了,不喜欢的人则永远无感。
可是这恰好是我非常喜欢的状态。不要企图去讨好所有人。不要做万金油。在这一点上,英剧有着明显的“傲慢”和“偏见”。
它有鲜明的观众偏好。不跟风,不媚俗。你没法让所有观众都喜欢。你甚至没法让某一个特定群体喜欢,所以,能做的,只是让喜欢的人喜欢,让不喜欢的人欣赏,让不欣赏的人安静走开。
英剧,至少国内引进的一部分英剧,真的做到了。
所以,如果你厌倦了国产剧单一同质题材的狂轰滥炸,习惯了美剧快节奏烧脑模式,想换一种舒缓而不注水的风格,英剧是个不错的选择。曾看过许多英剧排行榜,基本上都是把《神探夏洛克》或者《唐顿庄园》放在首位。
相比《唐顿庄园》,我宁愿推荐《南方与北方》,某视频网站,对这部英剧的推荐语是:工业时代的傲慢与偏见。我极其喜欢。而对于《神探夏洛克》,我觉得它就是一部披着英剧皮囊的美剧。
我尽量推荐了相对比较小众的剧集。
No.1《维兰德》
--他怒斥那光明的消歇,他并不温和地对待那良夜。--狄兰.托马斯,参照 屠岸译本
维兰德是人名,一个沧桑忧郁的老男人。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文艺的悬疑推理片,大片金黄的油菜,宁静的北欧农庄,风吹麦浪。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而钱包又那么小,那么,跟着英剧去旅行是个不错的选择,而本剧绝对不容错过。甚至可以把它当做是BBC北欧风情纪录片。
本剧的另一大特色是配乐,天知道我有多喜欢片头和插曲。宁静的曲风,轻柔的吟唱,有点接近于陈绮贞的风格。印象中,英美剧都喜欢使用不带歌词的吟唱曲子作为片头曲,本剧是个例外。但并不突兀,相反地,两者风格统一,相得益彰,像是量身打造。
还有,散落在本剧各个角落里的小插曲小配乐,也非常有特点。像是走进了一座精美的花园,名贵品种固然值得重点欣赏,但是一些散落在水池边,大树旁那些不打眼的野花更有一种不加修饰的美。那么直接地,在不经意间直击内心。这是本剧的另一个特色,或者叫福利,绝对值得期待和挖掘。
Oh whisper me words in the shape of a bay
shelter my love from the wind and the rain
Twelve thousand miles away from your smile
I'm twelve thousand miles away from me
--节选自《Nostalgia reprise 》(歌手:Anna;词曲不详)
因为喜欢,所以试着翻译了。见笑。
别离之际,咬耳私语,天佑吾爱,何惧风雨
君之笑靥,相隔万里,吾之身心,少聚多离
你我曾咬耳轻语,共铸约定,真爱永恒,话与风知,话与雨听
可是啊,想到万里之外,你的微笑,我的心便会离我乘风而去
如果是纯粹的技术流和文艺流,可能都会失望。作为悬疑片,案件细节其实并非无懈可击,也谈不上足够悬疑。而作为文艺片,片中表现的瑞典那种受极昼影响略带灰暗的天气,极冷色的北欧格调,促使着本片形成一种略压抑的风格。
因此,如果单独把它作为文艺片或者悬疑片,对编剧都不公平,唯有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有了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
也正因为这些瑕疵,才构成本片最大的特色——真实。主角就像有点固执的悲情的邻家大叔,他并没有复杂的过去,也没有炫酷的来历,他不是卷福一样的天才——聪明绝顶,逻辑缜密。他的生活一团糟。前妻,女儿,父亲,同事,他一样都搞不定。他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警察在从事一份普通工作而已。且应付得捉襟见肘。他的生活真实得让人心疼。
如同上图剧照,你站在窗前看风景,分明看到了自己。
他的孤独,或许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解读。但我非常肯定的是,在这座城市,每天,在行色匆匆的地铁里,在富丽堂皇的写字楼里,有无数个内向的外向的,自知的,不愿承认的孤独症患者,透过那一扇玻璃看见自身的倒影,真实又虚幻。激情和欢愉只是暂时的,孤独才是常态。它像是哑剧小丑,你笑得越欢,它越得意。
No.2 《摩斯探长前传》
--“他好像一条狗”
我是一个伪足球迷。某些时候,会通过主角摩斯联想到曼联前任主帅莫耶斯。名字发音类似,就连长相都类似,好吧,我对西方人有脸盲症,不过确实有几分神似。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相似的气质与境遇。我总觉得弗格森把莫耶斯安排在曼联帅位,更像是一个陷阱。莫耶斯骤登高位,外有“狂人”穆尼尼奥虎视眈眈——此君对曼联帅位的觊觎可谓路人皆知,内有吉格斯等一众曼联元老排挤。
是的,摩斯刚到牛津警局的时候,面临的就是类似的环境。同事的忌惮与讽刺,BOSS的刻薄与刁难。他像一个临时工,永远冲在第一线,不容置疑,随时准备背黑锅。幸运的是,他有一位亦师亦友的直属上司,一位萌叔,绰号“星期四”,表情严肃的时候酷似希区柯克。他对摩斯的帮助很大。
毫无疑问,摩斯很难被称为天才。在成为大名鼎鼎的摩斯探长之前,在处境恶劣的牛津警局,摩斯很艰难。尽管他心思细腻,对案件有着黄牛般的探索,但这只是成为一个英明探长的基本前提。跟大名鼎鼎的卷福比起来,他完全是另一个极端。他居然晕血,他害怕看尸体,时而激情莫名,更多的时候是一副病态的苍白脸色,咳嗽连连,仿佛随时会倒下。
他会陷入美女嫌犯的色诱之中,让情感蒙蔽理智,面对隔壁邻居“黑珍珠”,表现得像个情场初哥。他经常在犯罪现场陷入沉思,或者对着天空发呆,眼神空洞而深邃(这两个词同时用在摩斯身上并不矛盾),他好像很迷茫,却又清楚前路在何方。
萌萌的菜鸟摩斯,谜一样的菜鸟摩斯。在他身上,你永远看不到一位英国绅士一丝不苟的头发与精致的妆容,但又难以称之为颓废。编剧和导演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另类迷人的英伦范。
No.3《马普尔小姐探案》
--找心灵鸡汤,找八卦,找卷福,找大表哥。这是一部神奇的电视剧。
马普尔小姐是一位邻家奶奶式的人物。她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别人的故事,真实的故事。而当她开始讲故事,就是真相抽丝剥茧水落石出的时候。
她或许算不上典型的英式淑女。有点小可爱,小狡黠,好像永远絮絮叨叨,却让人如沐春风。任何时候,她都能让人感受到她的优雅。整个《马普尔小姐探案》总共有两任主角扮演者,前三季的马普尔小姐脸型相对瘦削,眼神之中偶尔带着一种精明的俏皮,又不时让人感受到一丝逼人之气。
从第四季开始,马普尔小姐才真正变成我心中的女神。她面容和蔼,爱好八卦,古灵精怪,喜欢向人灌输心灵鸡汤,看似漫不经心,却又能在谈话中敏锐地抓住事件的蛛丝马迹。她经常提着一只老式皮箱,带着一把雨伞,瘦小的背影融入精致的英伦乡村风情。拜托,这完全是偶像剧的节奏了。
精美绝伦的风景一向是英剧的标配,但是本剧中的颜值同样不逊色丝毫。虽然在我心目中,马普尔小姐是当之无愧的颜值担当,但本剧中其他英伦范的俊男美女也为本剧润色不少。其中包括来自《唐顿庄园》的熟悉身影,比如大表哥。值得一得的是,卷福曾在某集里客串。
马普尔小姐的首任扮演者杰拉尔丁女士已于几年前去世。虽然我更喜欢第二任扮演者茱莉亚·麦肯齐女士的表演,但翻看杰拉尔丁女士年轻时候的照片,依然有被惊艳到。绝对谈不上风华绝代,但我却一度固执地认为,她的眉宇间竟有一丝赫本的影子。
第六季第三集播出后,一直在等后续剧集。一等多年。也许是已经完结了。不管怎样,我会在心中认为已经结束。然后,如果有天,剧组突然宣布有新的拍摄计划了呢,那就是意外的小惊喜。生活需要这样的小惊喜,对于英剧这种十级挖坑技师,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就像美剧《越狱》一样,时隔多年,突然宣布回归,不管这对于广大剧迷来说是惊喜还是惊吓,可是都勾起了我们心中的好奇和期待,不是吗?所以,再见吧,老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