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陪伴我度过了懵懂的青春期


文/林楚方

这幅画在我的中学历史课本中也出现过。相信每个人第一眼看到它,一定会聚焦女神“光”芒四射的上半身:

自由引导人民


当时老师说,这是一幅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统治的伟大作品。课堂上的我点了点头。

不过,私底下我更好奇,画面中间,这个光着上半身的大姐姐,为什么被封为“自由女神”?为什么她一边打仗一边裸奔,一点儿也不害臊?

她陪伴我度过了懵懂的青春期。

很多年后,我长成一个方脸的中年人,终于明白了这些“为什么”。

环球旅行之法国卢浮宫

目的地:德农馆62厅

看的是:自由引导人民

和汉语里被滥用的“女神”二字不一样,“女神”在欧洲,是个很严肃的词汇,尤其是在从前的欧洲。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艺术家受古希腊影响特别大。但凡艺术家画出的女神,一般都是傻白甜的样子。

不过,德拉克洛瓦的女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你很难去在意抢眼的胸器之上,女神头上的那顶帽子,但它已经不动声色地,为画中人奠定了身份属性。

这款小红帽叫弗吉尼亚帽,是自由的象征。在古代希腊和罗马,被解放的奴隶都戴这款帽子。法国大革命后,象征法国共和国的那位女子,常常拿着这么一顶红帽子。

17世纪意大利画师笔下的自由女神肖像,出自The Iconologia of Cesare Ripa。

所以,《自由引导人民》画中的女神,是一位革命领袖。

她身材高大,站在一个防御工事之上,右手高举三色旗,左手拿着一把上了刺刀的步枪,她的上身赤裸着,蹭满泥垢。脚也光着,这是女神的另一特征。

在她的赤足之下,死尸遍地。她面无表情,没有怜悯,也没有敬畏,浑身上下没有任何女性应有的温柔。她甚至连腋毛都没有刮!如果挡住脸,挡住上半身的两个那啥,你说她是条关东大汉也没问题!

但她还是一个女神——就因为她没有穿上衣。在欧洲文化背景里,绘画作品里的女性,如果不穿衣服,基本都是神。穿上衣服她就是人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魁梧的女神,和周围环境一起,共同传递出一种紧张的气氛。

如果此刻你站在画的旁边,好像都能闻到火药味,甚至能够听到枪炮声,听到人群的呼喊、嘶叫,能感到血腥四溅。你甚至有点毛骨悚然,你会发现,毛主席说得没错——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就是要流血,要死人,就是尸骨堆积如山,就是后面的人踩着前面的尸体向前冲!

2. 评论家说:他把英雄们画成了一群暴民,还玷污了自由女神

而事实上,德拉克洛瓦并不是一个激进的人。甚至,他就是一个死宅男。

又宅又帅,并行不悖。

那为什么他会画出这样一幅充满暴力的作品?

这幅画描写的是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当时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人们受不了王朝复辟,又双叒一次揭竿起义。

这次起义持续了三天,巴黎街头到处是流血冲突,各个阶层都卷进去了。宅男德拉克洛瓦也忍不住上街了!

结果有目击者发现了德拉克洛瓦——他在一个街角站着,满脸都是恐惧,估计都快吓尿了。

德拉克洛瓦后来在给家人的一封信里说,“我虽然没有为国家作战,但至少可以为国家画画。”

于是就有了《自由引导人民》,但是这幅画里充满了隐喻。

按说,这么一个高大上的主题,作为主角的革命者应该光芒四射才对,但他们看上去就像是一群暴民。

仔细看这幅画,那些尸体穿着制服,

军帽散落一旁……

他们都是国王的士兵,被革命者杀死。仔细看,你还会注意到画面上有个没穿裤子的士兵,

他的裤子呢?

被起义的群众扒走了。看画上那些革命者的身上,从帽子,

到枪,

这个是画家本人……

到背包,

都是从死去的士兵身上抢的。

所以,你既可以说这是一群革命者,也可以说这是一群打砸抢的暴民。

你说,德拉克洛瓦这到底是歌颂革命,还是讽刺革命?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次年5月,《自由引导人民》亮相巴黎画展,一露面就引发巨大争议。

政治评论家们指责德拉克洛瓦,居然把一群英雄画成了一群土匪!

艺术家们也很生气,因为德拉克洛瓦玷污了自由女神。女神应该是美丽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而德拉克洛瓦居然在女神身上安了一对儿带着污垢的肮脏的胸!这是哪门子女神?说她是市场上卖鱼的商贩泼妇还差不多!

其他几拨人也很不满,旧势力觉得:怎么可以把士兵画得这么惨,这是侮辱士兵!

新政府也不满:你的意思是,新政府是靠一群暴民支持才上台的?

估计老百姓也不满:我们是来革命的,凭啥把我们画得这么猥琐?

于是,《自由引导人民》失去了自由。

3. 自由是……随心所欲地cosplay,不打码

十几年后,拿破仑三世上台,德拉克洛瓦给他写了封信,希望他能有容人的雅量。在拿破仑三世的支持下,《自由引导人民》才得以公开展览,并在1874年被收入卢浮宫。

我喜欢德拉克洛瓦,正是因为他能保持艺术家的独立性。

他的独立不仅独立于政治,独立于领袖,独立于行业,也独立于群众。他不随波逐流,始终独立思考。你可以看作是讴歌革命,也可以看作是揭露革命。

总之,他真诚地表达了眼中的革命,没有撒谎。

实际上,在画作完成后,德拉克洛瓦很快站到了革命的对立面。

他对革命有一种幻灭感。在给朋友的信里,他说:“我不认为枪炮能打出来自由,自由是和平地行走,包括随心所欲地享受,哪怕是一顿晚餐。”

我要的自由。

而德拉克洛瓦当时看到的革命,是残暴和残酷。所以,他的作品其实是一幅反革命的作品。可惜,德拉克洛瓦已经死了,这幅画该怎么用,也由不得他了。

在后来的法国国内冲突中,《自由引导人民》经常被拿出来使用。比如,1968年的5月,巴黎大学学生上街游行,就照着这幅画,找到一个参加游行的姑娘,让她举起三色旗,学自由女神摆pose,

后来照片登上报纸,全世界都看到了。

不过,学生们太着急了,这个女生根本不是法国人。她是英国人。

现在回过头一看,上个世纪的人们还是不够敬业。抗议运动也好,cosplay也好,到了崭新的21世纪,显然更到位了——女神们真的没穿衣服。

保加利亚版自由女神。
美国版自由女神。
法国原装版自由女神。不要恨我的球。

这幅画也有其他功用,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作品足够重要,才能出现在邮票和货币上。《自由引导人民》就享受了这个待遇,她上了1980年推出的邮票,

以及1983年版的100法郎钞票,

为啥钞票上印的是1991年?可能这一版发行了很多年……

她成为越来越多艺术作品的“原型”:

岳敏君作《自由引导人民》。他的画也就卖个两三千万人民币吧。
曾梵志作《自由引导人民》。他的作品也就卖一两个亿吧。

谁能想到当初评论家们批评的这个“脏兮兮连腋毛都不刮的悍妇”,居然可以代表法国,而挑剔的法国人却还心满意足呢?

毕竟这位女郎高举着三色旗,代表了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的立国精神。

总而言之,被一位悍妇代表,总比被一只鸡代表好吧?


跟着林楚方,每天十分钟,了解世界更多一点。专门深扒旅行目的地背后的故(ba)事(gua),如果你不热爱旅行,千万不要关注他(行路男)。



责任编辑:向可 xiangke@wufazhuce.com

作者


林楚方
林楚方  
“行路男”公众号作者。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