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童,台中市郊,1959。陈石岸 摄
翻阅台湾著名摄影家张照堂老师的新书《影像的追寻》,原是介绍33位老一辈台湾本土纪实摄影家及其作品,但在书中却不时能发现和不同时代大陆的类似对照,尤其是偶然发现不同摄影家都将镜头对准孩童时,那份天真与童趣,超越时代和地域,许多竟像是幼时自己的经历。
著名摄影家伊娃·鲁宾斯坦(Eva Rubinstein)曾说:“拍一张照片就像在世界上某处找回一部分自己。”而对于观看者,或许“借由这些历久弥新的记忆回返,我们每个人也分别找回某些自己。”(张照堂语)
▲姊弟,1956。邓南光 摄
▲堤上,1954。邓南光 摄
▲祖坟,台中近郊,1954。林权助 摄
▲亲情,板桥,1957。廖心铭 摄
▲车前小绅士,台中,1951。陈耿彬 摄
▲掌中戏的小观众,台中市郊,1964。陈耿彬 摄
▲青梅竹马,屏东县黎明村,1963。刘安明 摄
▲戏水,屏东县,1967。刘安明 摄
▲牧牛,屏东县三地门,1966。刘安明 摄
▲窥,东港,1965。林庆云 摄
▲爷爷讲故事,台中市,1967。陈石岸 摄
▲河边顽童,台中市郊,1960。陈石岸 摄
▲投篮竞赛,台中县大里学校,1957。陈石岸 摄
▲欢笑的孩童,大龙峒,1965。黄伯骥 摄
▲感谢,台北义光育幼院,1967。黄伯骥 摄
▲美的教育,花莲市,1955。许安定 摄
▲欲,花莲市,1966。许安定 摄
▲一眠大一寸,花莲郊区,1970。许安定 摄
▲小小将军,花莲丰滨,1968。许安定 摄
▲检阅,高雄冈山,1980。蔡高明 摄
▲石阶,木栅,1971。陈彦堂 摄
以上图片选自:
《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张照堂 著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年3月
在世界上某处找回一部分自己
责任编辑:小影 zhuxiaoying@wufazhuce.com
本文付费转载自理想国imaginist。
作者
|
理想国imaginist
知名文化品牌,想象文化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 |